孫之獬在清兵入關之後,很快就投降了滿清,從山東老家跑到了北京城上表投降,對多爾袞各種拍馬屁,極盡巴結之能事。

孫之獬為得滿清歡心,有心“標異而示親”。

一日上朝時他變得“煥然一新”,不但剃了發,留了辮,還改穿了滿族官吏的服裝。當時,朝臣分滿漢兩班,上朝的時候,滿班大臣說他是漢人,不許他入班;漢班大臣說他是滿人打扮,也不要他。

徘迴於兩班之間的孫之獬進退不得,狼狽萬狀。

結果這貨惱羞成怒,於是想出了一個壞主意,給順治上了一封奏章。

原文是這麼說的:“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而非中國從陛下也。”

滿清攝政王多爾袞覺得這廝說的有道理,於是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髮令。

後面無數的中原百姓,士子縉紳為了儲存華夏衣冠,挺身反抗,最終百萬生靈死於清兵屠刀之下,就是因為孫之獬而起。

王家楨《研堂見聞雜記》對這一段歷史有很清楚的記載: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鬥,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草野,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不過這這貨最終也沒落下一個好下場。

1647年,也就是順治四年,山東抗清義軍首領謝遷帶人攻破了臨淄城,活捉了正好衣錦還鄉的孫之獬。

謝遷痛恨孫之獬的無恥,將他五花大綁遊街示眾。

孫之獬自知眾怒難犯,已無活理,於是破口大罵。謝遷讓人將他的嘴巴縫上,然後讓人用錐子在他身上扎滿了懂,插上頭髮,罵道:“我給你種發!”

最後將孫之獬千刀萬剮,凌遲處死,還將他在臨淄城的子孫全部殺死。

人們聽到這個訊息後,極為開心,就連大儒顧炎武都專門寫了一首詩來慶祝此事。

時間關係,以下內容先更後改。看到這裡的書友明天重新整理後看正式內容。

楊嗣昌死了,崇禎很悲痛,連他爺爺輩的親戚(襄王)死了,他都沒這麼悲痛,非但沒追究責任,還追認了一品頭銜,撫卹金養老金,一個都沒少。知己死了,沒法以死相報,以錢相報總是應該的。

其實和崇禎比起來,楊嗣昌是幸運的,死人雖說告別社會,但畢竟就此解脫,徹底拉倒。

而崇禎是不能拉倒的,因為他還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一個更麻煩的問題。

崇禎十三年(1340),崇禎正忙著收拾張獻忠的時候,皇太極出兵了。

雖然此前他曾多次出兵,但這一次很不尋常。

因為他的目標,是錦州。

自打幾次到關寧防線挖磚頭未果,皇太極就再也沒動過錦州的心思,估計是十幾年前被袁崇煥打得太狠,打出了恐x症,到錦州城下就打哆嗦。

所以每次他進攻的時候,都要不遠萬里,跑路、爬山、爬長城,實在太過辛苦,久而久之,搏命精神終於爆發,決定去打錦州。

但實踐證明,孫承宗確實舉世無雙,他設計的這條防線,歷經近二十年,他本人都死了,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折騰皇太極。

皇太極同志派兵打了幾次,毫無結果,最後終於怒了,決定全軍上陣。

同年四月,他發動所部兵力,包括多爾袞、多鐸、阿濟格,甚至連尚可喜、孔有德的漢奸部隊,都調了出來,同時,還專門造了上百門大炮,對錦州發動了總攻。

守錦州的,是祖大壽事情的發展告訴皇太極,當年他放走祖大壽,是比較不明智的。

因為這位仁兄明顯沒有念他的舊情,還很能幹,被圍了近三個月,覺得勢頭危險,才向朝廷求援。

而且據說祖大壽的求援書,相當地強悍,非但沒喊救命,還說敵軍圍城,若援軍前來,要小心敵人陷阱,不要輕敵冒進,我還撐得住,七八月沒問題但崇禎實在夠意思,別說七八月,連七八天都沒想讓他等,他當即開會,商量對策。

開會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要不要去,二、派誰去。

第一個問題很快解決,一定要去。

就軍事實力而言,清軍的戰鬥力,要強於明軍,遼東能撐二十多年,全靠關寧防線,如果丟了,很沒戲了。

第二個問題,也沒什麼疑問,盧象升死了,楊嗣昌快死了。

只有洪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