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籌備開國大典(第1/4頁)
章節報錯
主體的的框架定下了之後,肯定是不夠的。
內閣和理政院下面的六部以及大都督府,這些都是實權部門。
但是光有實權部門肯定也是不行的,還需要設定許多輔助的事務部門。
比如大明朝廷設定的十一個事務衙門。
當然,沈墨目前並不需要設定那麼多的衙門,但是負責日常的吃喝拉撒的以及看病通訊這些衙門還是需要設定的。
沒有這些輔助部門,實權衙門也是沒辦法正常運轉的。
在跟兩位老先生討論一番後,最終決定設定以下幾個事務衙門:
第一個首先是鴻臚寺,管吃喝飲宴的衙門。
雖然沈墨想叫後勤部,但是兩位老先生都覺得太俗氣,堅決反對,最終沈墨也只能繼續叫鴻臚寺。
“鴻”的本意是天鵝或大雁,通“洪”,引申為大、強等:
“臚”的本意是面板,通“(左足右盧”,意為“傳”,傳達的“傳”、傳話的“傳”。
鄉村農家辦婚喪大事,一般都要請“總管”(或稱“知事客”)來操持料理———這樣的人物常常會高喉嚨大嗓門地向眾人傳達主家的意見,安排各項事務。
國家也有類似的官職:周代叫“大行人”,秦代和漢初叫“典客”,漢武帝太初年間改其名為“鴻臚”。“傳聲贊導,故曰鴻臚”,也即“鴻臚”之官,是專管朝廷慶賀弔喪贊導之禮的。
這樣,從漢代開始,就有了鴻臚卿或鴻臚省,到北齊時,就叫鴻臚寺了。
寺最初的意思是侍候———篆體“寺”字為手持器物用具狀,後來引申為官署,再後來才指佛教的廟宇。
朝廷機構的設定也不是隨便亂叫的,只是後人不知道這些名字的本意,所以才會覺得拗口彆扭。
經過王夫之這麼一講解,沈墨豁然明白,叫鴻臚寺也真是挺適合的。
的確是個伺候人的衙門。
鴻臚寺卿為七品官。
有了負責吃吃喝喝的衙門,吃飽了就得體察民情,上傳下達,所以通政使司也是必要的。
臣子們的奏表要透過通政使司傳遞到朝廷,朝廷的政令也要透過通政使司來下達到官員和地方手中。
起的就是政令通達之意,所以叫通政使司。
不過沈墨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拗口,最後決定改成通政署。
通政署主官為通政使,品級為六品。品級比鴻臚寺卿高兩級,也是為了凸顯這個衙門的重要性。
既然要負責上傳下達的工作,那就必然要有渠道,所以天下的驛站管理就都歸通政署管理了。
人吃五穀雜糧,自然也會生病。所以看病的醫院是必須要有的。
明代叫太醫院,沈墨最終決定也叫太醫院,主官叫做院使,品級為六品。
然後還需要一個跟外部勢力打交道的衙門,所以又設定了一個禮賓署,主官為禮賓使,品級為六品。
跟外人打交道的衙門有了,跟人打交道時候肯定要穿戴整齊得體,而且還要證件齊全,所以就必須要有一個專門負責製作官員袍服以及雕刻印章製作腰牌等物件衙門。
所以尚寶司還得有。
不過沈墨的這個尚寶司的職能肯定是要比明代的尚寶司職能是要多一些的,是包含了原來尚寶司的製作印章腰牌令旗等,還將少府監以及將做監的職能都包含了進去。
少府監在明代是沒有的,在宋代是負責製作衣帽鞋襪這些的。
而將做監則是給皇室製作各種器物的,比如說燒製瓷器,製作傢俱等等。
尚寶司的主官也叫做卿,正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