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了即將與家人相聚的好訊息後,于成龍精神看起來好了很多,原本還有些蒼白的臉色也逐漸變得紅潤起來。

沒有了後顧之憂後,一下子精神矍鑠,做起事情來也幹勁十足。

沈墨看在眼中,更覺得自己提前告訴他是對的。

人要是一直揹著包袱,真的很痛苦的。

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沈墨拉著王夫之於成龍一直在討論搭建組織架構的事情。

其實到了明清兩代,經過了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的發展,封建背景下的政治制度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完善無限接近完美的程度。

這裡的重點是在封建背景下。

清承明制,基本上除了將內閣改為軍機處,還是在雍正時期改的,其他的基本沒什麼變化。

當然,清朝的六部設滿漢兩個尚書,實權都操在滿人尚書手中。

所以,還是以明朝的政治架構作為參照物件更有意義。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是借鑑了元代的部分制度,設三省六部,以丞相總攝百官。

但是在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之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一職,三省也隨之撤銷,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後來建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從一開始的皇帝幕僚秘書身份逐漸演變為實際上的宰相。

但是終歸來說,內閣首輔的權力沒有丞相高,地位也沒有丞相高,無法如以前的實權丞相那樣對皇帝權力形成有效的牽制。

畢竟在名義上內閣大學士都只是皇帝的秘書參謀而已。

雖然後來也有如張居正那樣權傾朝野,據說還跟萬曆皇帝的親孃李太后不清不楚的一代權臣,但是終歸是個個例。

總而言之,到了明清時代,皇帝始終是天下權力的最高把控者,無論是權傾朝野的首輔,還是當了九千歲的大太監,其實只要皇帝想收拾你,也就是一道聖旨的事情。

明朝在中央廢除丞相,建立內閣。六部獨立,直屬皇帝。都察院取代御史臺,新設十三道監察御史,監察天下十三省。

另外又設立對應六部給事中制度,用來監察六部。

都察院就是最主要的監察機構,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

雖然無論是影視劇之中還是各類當中,言官這個群體都是最讓人頭疼和討厭的。

甚至到了明代中後期,言官群體已經完全背離了他們的本職工作,變成了朝堂黨爭的工具,本來應該最公正,最具獨立精神的言官們變成了朝堂大佬們豢養用來撕咬政敵的走狗。

但是監察制度卻又是整個政治制度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是無可置疑的。

除了六部和都察院之外,還有通政使司以及大理寺。

這九個衙門的最高長官合稱九卿。

如果用後世的機構類比的話,都察院相當於jiwei和監察委甚至加上最高檢的集合。通政使司相當於中央辦公廳,大理寺相當於最高法。

當然,古今機構職能肯定有許多差異。

六部裡面的刑部相當於現代的公安部,刑部和都察院加上大理寺,合稱三法司。

看古裝劇或者的時候常聽到一個詞叫做三司會審,指的就是上面這三個衙門一起審理某個案件。

三法司的設立已經明確體現了司法體系的互相牽制互相監督的思想。

刑部負責偵緝抓捕,大理寺負責審理判案,都察院則負責全程監督,跟現代社會的公檢法的職能是一脈相承的。

彼此獨立卻有密切配合,互相監督。

除了上述的這九大實權衙門之外,朝廷中樞另外還設有十一個事務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