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夫之(第3/3頁)
章節報錯
沒想到沈墨在老師的心目中竟然有這麼高的地位,這是他生平僅見。
就連昔日的晉王李定國派人相召的時候,老師都沒有立刻答應。
雖然這其中有顧忌野心勃勃的孫可望把持朝政的原因,但是也不難看出老師對於李定國並沒有真正的看重。
”老師,如今沈墨既然佔據了衡陽,以老師的賢名,他應該會知道老師就在此處隱居,。若是他真的禮賢下士,應該要來主動拜訪老師才對。老師又何必主動前去,免得讓人家小覷了咱們。“
雖然老師很看重沈墨,但是唐端笏對於王夫之這種主動送上門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在他看來,就算不三顧茅廬,也要沈墨親自拜訪才行。
時間原因,下面內容先更後改,見諒。
秦雖小邑,伐並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糜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徵而諸侯從;
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
秦本末並失,故不能長。
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