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鷹炮和長重炮(第2/2頁)
章節報錯
至於于成龍的進軍路線,眾人經過分析之後,都一致認為于成龍大機率會穿越湘江西岸的山路來攻,主攻目標應該就是永州北門。
原因也很簡單,永州城的大部分都位於湘江西岸,而北門外正好是大片的開闊地,適合大隊人馬展開。
對於于成龍的駐軍地點,眾人也都找出了幾個可能的地方,其中早山嶺就在其中。
早山嶺其實就是一座低矮的山嶺,具體永州城北門約莫十里左右,三面山巒包夾,正前方一道緩坡,用來大軍紮營的話,很容易形成易守難攻之勢。
選擇此地作為大軍紮營之地,也是卞和平尋找了一個當地獵戶打探出來的情報。
于成龍決定出兵的那一天並不知道自己關於反賊沈墨的情報已經嚴重過時了。
沈墨手中如今並不是只有緊緊兩千五百人們,而是正兒八經的一萬大軍。
在系統升級完成,成功進入了要塞時代後,系統的人口限制果然如同沈墨所預期的那樣增加到了兩萬人。
兩萬人之中,農民的數量上限是兩千人。
除了人口增加,槍炮鑄造廠之中的製造選單也赫然點亮了兩個新的圖示:鷹炮和長重炮。
鷹炮,是歐洲十五到十七世紀期間一種專門針對步兵所研製的火炮。早期屬於小型火炮,炮口直徑較小,一般在55毫米左右,炮身很輕,可隨小分隊行動,速度快,方便靈活。缺點是威力較小,不適宜在大戰中實用。
後期的鷹炮炮管加長,口徑增加,威力和射程也隨之增加,也被應用到了戰船上。
鷹炮的炮管大約在兩米左右長,炮管重大約一百二十七公斤左右,用0.5公斤的火藥來發射同樣重量的炮彈,可以裝在炮車上使用,行軍的時候可以拆卸下來。
之所以叫鷹炮,主要是歐洲人喜歡用爬蟲或者鳥類的名字給命名這些武器,並且會把這種動物的形象鑄在炮管上面,比如鷹炮上面就是鑄刻了一隻鷹從而得名。
鷹炮屬於前膛炮,炮管也是滑膛,射程相對有效,最大射程大約在五百米左右。
根據系統給出的定價,一門鷹炮的價錢是四百兩白銀,同時配備可以發射一百次的火藥和炮彈。
除了鷹炮之外,還有一種長重炮。
長重炮顧名思義,炮管又長又重,是一種長程炮兵單位,破壞力強、彈著精準,不過破壞的範圍有限,用來打擊敵軍堅固的工事效果較好。
相比較鷹炮,長重炮更加笨重,行軍移動的時候很不方便。
系統給出的價格是每門五百兩白銀,同時配備可以發射一百次的火藥好炮彈。
有了火炮就得有操炮的炮兵。
這次升級完成後炮兵的圖示也在軍營裡點亮了。
炮兵的訓練是以一個炮兵小組為基本單位的,一個炮兵小組擁有四名成員,分別是炮長、兩名裝填手,一名清膛手。
每個炮兵小組的價格是兩百兩銀子,平均下來也就是一個人五十兩銀子。
炮兵屬於技術兵種,這個價格也不算貴。
經過一番計算之後,沈墨總共建造了三十門鷹炮和二十門長重炮,同時訓練了一百個炮兵小組,再配上一百名長槍兵和一百名火槍兵作為護衛,組建了一個包括五十門火炮,六百名士兵在內的炮兵營。
除了組建炮兵營之外,沈墨手中的火槍兵已經增加到了兩千名,弓箭手增加到了三千名,擲彈兵也增加到了一千名,長槍兵增加到了三千名,輕騎兵增加到了五百人。
這樣的兵種配比,也是經過計算,根據沈墨當前的財務狀況以及當前戰鬥的時機需求來最終做出的一個最優比。
比如說輕騎兵之所以只有五百人,一來是南方多山,騎兵的用途遭到了很大的限制。二來騎兵的價錢不菲,既要訓練騎兵還要購買戰馬,對於沈墨的財務壓力比較大。
這五百名騎兵也主要用來巡邏傳令等,目前基本不太可能用於作戰。
超過一萬人的軍隊,讓蕩寇軍的規格也正式上升到了一個軍的編制。
新增加的八千多名正兵此時都已經在湘江東安的四個軍營之中完成了集結。
而與此同時,湖南巡撫于成龍的先鋒大將祖君昊也帶著兩千本部人馬穿越群山來到了早山嶺開始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