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後記、八)(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是個存疑的食品。按照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來說,裡面有“籠上牢丸”和“湯中牢丸”的差別。
大多認為這個描述就是水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國時期,就已有了“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記述。這個偃月形的餛飩,應該就是餃子。
至於這個湯中牢丸,到底為何物,有一篇論文《我國古代食品“牢丸”考》,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文中認為:牢丸,既不是饅頭、包子,也不是餃子、餛飩,而是類似於現在的湯圓、湯糰的食物,叫作“圓子”。
作者對此也不能確認,出於慎重考慮,就把作品中涉及到這個食品的情節刪去了。如果有了解的書友看到這裡,請示下。
另外,還有一種帶有櫻桃的糕點。據稱做好後,櫻桃仍然鮮嫩如初。不知道這是怎麼做出來的,很神奇。
大唐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炒菜,但火鍋是已經有了的。
再有就是唐人的主食問題。大米,主要的食用地區還是在南方。北方的人,以小麥、粟米為主。
粟米偏黏,熱量很高,也適合戰士們食用。
小麥可以做成蒸餅、湯餅,還可以製成西域風味的胡餅——類似現今的烤饢。
食用胡餅的地區很多,士兵中也多見食用胡餅的狀況。
敦煌遺書中,多以胡餅招待來往的驛兵,或者是幫工的人員。大約是每頓飯兩枚胡餅,每張大約是現在的一斤多。
唐代人體力活多,但也未必一次性都能吃下。這種形式的分發胡餅,也許帶有酬勞的性質。
再有,以明確記載看,唐人處於從每天兩餐向三餐過度的階段。
比如敦煌遺書的許多曲辭中,有明確的“辰時朝食、酉時哺食”的字樣。
另外,也有許多額外用餐的記載,比如倭國僧侶圓仁和尚,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就有中午去求食的記錄——僧侶出行在外,多是求佈施。
本作品中,仍以見到的唐代軍隊記載為準,以朝食、哺食兩餐為一天的進餐次數和時間。
《一槍刺回大唐》無錯章節將持續在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
喜歡一槍刺回大唐請大家收藏:(一槍刺回大唐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