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擒賊先擒王的策略(第2/2頁)
章節報錯
探究一下大唐此時整體局勢,就可以略見作為武將們的,個人命運的起伏了。
此時大唐對外的戰鬥,最多地發生在西域一帶。那裡出現了很多名將。比如蓋嘉運、夫蒙靈詧、高仙芝、封常清等。有這些名將,以及邊地由胡漢等族勇士組成的唐軍,西域的戰鬥大多是獲勝而不需要另外的將領前來。
吐蕃對於大唐的騷擾,在這個時候也並不嚴重。雙方因為和親與議和,保持相對的和平多年,還開通了赤嶺的相互貿易。即便歷史中崔希逸兩次攻擊吐蕃,那時候的吐蕃也只是停止了大量的貿易,而沒有太大的實力,大肆進攻唐境。
這是大唐西面與南面的局勢,還有大唐的東北。那裡,有張守珪及安祿山等人戍守,對於偶爾騷動的契丹、奚等胡族,也給予了有效地壓制。
這三面都是大唐佔據主動地位,那就剩下了大唐的背脊——正北面那千百年來與中原漢人紛爭不斷的大漠草原。
那裡憑藉蠻野血性才能站住腳,那裡憑藉彎刀硬弓才能搶佔牧場,那裡憑藉不斷擄掠才能得以存活。那裡,與大唐境內的,後世稱為絲綢之路的橫穿歐亞大陸的商道一樣,也有一條以天涯芳草連線的商道,史稱“北部商道”。
現在的大唐,北部相對於唐初時,的確安寧了許多。突厥分裂為西突厥和東突厥後,實力大為下降。
而且,只要是人,就不分蠻族與文明人,都存在心中對於權力的渴望。作為草原大漠中需要不斷拼殺才能存活的蠻族而言,這樣的渴望更加令他們難以剋制。
所以,除了對外族的侵略、殺傷以外,突厥人的貴族階層,更是內部爭鬥不斷。
這樣,對於大唐少受一些來自北方突厥的侵襲,倒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當然,大唐此時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也能夠對突厥騎兵的打擊。
突厥人不能大肆下到南面的唐境“牧馬”,那麼回紇與黠戛斯人呢?
此時的回紇,在領袖骨力裴羅的帶領下,雖然已經站穩了在大漠的腳跟,但仍處於艱難“創業”階段。他們既要與突厥人保持有戰有和的局面,更要提防黠戛斯人的攻擊。
所以,此時大唐北面,是這三方勢力在彼此糾纏、爭鬥。而唐境,也就相對安全得多。
既然如此,作為毗鄰大漠的朔方,郭子儀即便壯懷激烈,也只能因為沒有大的戰事,而沉淪在日常軍務的瑣事中。
現在,宋通向朝廷提及他,也是要促進他儘快成名的同時,更起到與哥舒翰同樣的作用:一待宋通進擊得手,郭子儀就可帶領兵將前來佔據地盤,壓制可能遭遇的蠻族降而復叛。
至於那些廣袤的地盤如何處置,自古以來的漢人多是打擊了蠻族就撤回中原,最多就是採取聯姻和親,或者是以胡制胡的策略。
現在的宋通,決定要把這些策略延續的同時,更要進行深化!
如何深化?那是獲勝以後才能見到真章的。
牒報接連發出,宋通等人肯定不能在這裡乾等。他與唐境邊地的將領們取得了聯絡後,就再和阿布思商議,應該如何面對北面的突厥、回紇、黠戛斯。
阿布思肯定是心急,當然是選擇“擒賊先擒王”的策略,直接攻擊突厥人!
他抬手抓了一把頭上亂蓬蓬的短髮,再用隱藏在濃眉下面的凌厲眼神,看向宋通說道:“登利可汗昏昧,草原上的人都不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