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漿喝進肚裡,阿史那博恆的眼中,再升騰起一層水霧。

宋通走近前,拍拍他的肩膀,寬慰著說道:“阿史那,我們兄弟,以後必可做成大事!”

一旁的阿布思聽了,趕緊湊近前說道:“我們結為兄弟,那就是一起做大事了!”

幾人相視後,都是大笑。

既然結成了聯盟,那就要對部伍進行整合。

可是心存私念的阿布思,是不可能把自己的勇士,真正聽命於宋通的。

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

其一,宋通帶來的兵將固然整齊,又帶著什麼火器營的新奇名字。可是阿布思,畢竟是十萬部族的酋長。無論從兵馬的數量上,還是戰士的勇猛上,阿布思當然會認為自己勝出很多。

大漠蠻族的人們,平時是放牧遊獵,遇到爭端時就是騎在馬上的戰士。

這十萬部眾,阿布思可以輕易挑選出來三幾萬人,隨他縱橫大漠、馳騁草原。

因為才從西域過來不久,他們的習性、脾性,都帶著荒蠻的血腥氣。

曳落河,即勇士。這個稱謂,賦予阿布思的同羅、僕固族戰士,是當之無愧的。

而且,歷史中也的確如此。安祿山為了爭奪這些曳落河,最後甚至激怒得阿布思叛唐。最終,有一部分同羅、僕固的戰士歸屬了安祿山,的確兇蠻地協同叛軍佔領了長安。

第二個原因,就更為簡單了。阿布思並不是真心想要歸附大唐,而是懷著稱霸草原大漠的雄心。

這個雄心不時地激盪在他的心頭,他怎麼可能真心聽從宋通的講解,去真正地為融合大漠諸族而戰鬥呢?

阿布思想要的,是利用宋通這些兵將,達到他覆滅突厥、降服骨力裴羅率領的回紇、擊散剽悍的黠戛斯人的目的。

宋通對此心知肚明,卻也暫時不挑明,也並不和阿布思做更多地勾心鬥角。

他先是派人去到長安,向朝廷通報了自己率領火器營的兵將們,已經順利到達陰山一帶,並與遊蕩的阿布思部眾相遇。

在牒報中,他再申請朝廷命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派更多兵將戍守於唐境北部邊地的同城守捉軍。這樣,如果草原上發生大戰時,宋通的火器營兵將先行戰鬥,隨後的唐軍就可以攻佔更多地盤,擠壓蠻族的生存空間。

另外,他又特別提及了目前在朔方軍中名氣很大,但是官階不高的一個人。這人年僅二十歲就獲得了大唐朝廷武狀元,但直到晚年的六十來歲時,他才真正地顯露崢嶸,在打擊安祿山叛軍的時候,成為一代名將。

這個人,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郭子儀。

既然他很年輕就獲得很好的出身,為什麼一直在軍中藉藉無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