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通見哥舒翰急惱,就笑著問他是如何感覺有異常事件。

哥舒翰慨嘆一聲,再回復著說:“近來,從涼州軍府,持續往大斗拔谷調運糧秣。說是以備冬日所需,但以某看來卻是未必。”

哥舒翰本來也是一直在大斗拔谷軍中任職,現在又做了大斗軍副使。對於軍隊中的人員、武械、牛馬、糧秣等事項,他肯定是瞭如指掌。

以一個士兵大致每月消耗一石糧食來計算,現在的大斗軍內儲存的糧食,已經達到了人均兩石的數量。

而且,即便已經超出所需,從涼州方向過來的,押送糧食的牛車,還在源源不斷地送來。

大斗軍士兵的標準數量是7500人,馬匹是2400餘。現在軍府內的糧秣,倉囤裡已經存放不下,只好佔用了部分校場,建起了許多糧囤。

聽了他的疑惑,宋通稱讚著說:“哥舒將軍不愧是大將之材!”

對於宋通的讚許,哥舒翰並不買賬。出於對自己年齡既長,又想獲得更高功名的迫切心情,哥舒翰肯定不會錯過任何機會。

宋通心中暗贊哥舒翰之後,也當然要為史書中這位名將,重新換個命運。

畢竟,哥舒翰於戰敗後投降叛軍,以及後來勸降部下的行為,無論怎麼掩飾,終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此時,崔希逸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工作。哥舒翰從這些跡象當中,發現又大戰的可能,說來的確不是什麼意外的事。

即便如此,宋通還是覺得暫時不必說出全部實情。與蕃方的大戰,肯定是在所難免。可是對於前期的準備工作,也就應該為這場大戰,儘可能做到完備的同時,更要保守住最大範圍的機密。

這樣想著,宋通再問哥舒翰,對於見到的這些疑惑狀況,兵營裡是這麼看待的。

哥舒翰不禁笑了起來:“你當哥舒某是長舌婦麼?見到這些,某既然感到疑惑,自然就會嚴令有人提及此事。”

宋通再次稱讚他足智多謀之後,接著對他說道:“還會有兵士補充過來的。這樣,軍府和軍營的將士們,就不會多加猜疑了。”

哥舒翰再要說什麼,宋通搶先說:“就告訴將士們,因為蕃方的兵將們怕熱,馬匹也會因天熱而生病。因此,蕃人總是在冬季前來唐地擄掠。”

哥舒翰點頭說道:“某明白了。就告訴兵將們,我們得到兵馬糧秣的補充,是為了秋冬之防!”

宋通點頭稱是,哥舒翰再湊近他說道:“宋六兄弟只要記得,若有戰事,必要哥舒某參與!”

宋通豎起大指說道:“必要哥舒將軍彪炳史冊!”

聽到這樣的話,哥舒翰也知道宋通為人真誠,也就徹底放心。兩人再說了一些交接蕃人俘虜的事,哥舒翰也就回去休歇。

天亮後,蕃人俘虜們不必唐兵催促,早已吃了乾糧後,著急地聚在一起,等待出發了。

大雁南歸,遊子歸家心切,更不要說這些擔驚受怕著,在焉支山被監視著勞作許久的蕃人俘虜了。

宋通見佇列已經齊整,就令啟程。哥舒翰隨即指揮唐人兵將,押解著數千蕃人俘虜南行。

天氣本已寒涼,大斗拔谷內更是蕭冷。

半山坡的蒼松翠柏,仍如毫無變化的雕塑一般靜默。其它雜木,早已是樹葉凋零,枝條幹枯。

沿路的野草,也大多枯黃。多有一人高的荒草草莖,直挺挺地與寒風做著抗衡。

天氣冷,多活動也就可以抵禦一些風寒。無論是押解的唐人,還是被押解的蕃人,都很自覺地加快著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