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諸苯與釋佛(第2/2頁)
章節報錯
仲朗傑本也是敗軍之將,而且對於宋通又很有好感,只得同意這個見解。
連續安慰之下,蕃兵們再有哀怨也是無用,只得接受現實。但許多苯教的兵士,卻還是吵鬧不休。
龍本佳巴既然已經陣亡,他的遺體怎麼安置,又成了不同宗教信仰的蕃人爭論的話題。
佛教徒說,龍本佳巴每次出征前,也是要進行佛教儀軌的祝禱。既然如此,他的遺體,理應按照佛教形式,進行火化。
苯教徒們立即大怒,說龍本佳巴是虔誠的苯教徒,怎麼可以按照佛教的禮儀火化呢?
即便都是苯教徒,也還是有爭端:信奉山神的,說要天葬;信奉水神的,說要水葬;信奉其它教旨的,又說是火化後,再進行土葬。
總之,為如何安葬龍本佳巴的遺體,成為了亟需解決的頭等大事。
宋通對此不便參與,只讓仲朗傑把蕃兵中間,信奉佛教和信奉諸苯的有些名望的兵將,聚到一起商議。
軍帳內,蕃人們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幾乎要動起手來。旁觀的唐兵不敢插話,也聽不大懂他們為此爭執的各自理由,就只好持刀嚴備現場發生意外。
終於,佛教徒的聲音先低落了下去。這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的仲朗傑,不斷進行施壓。他無奈之下,只好說自己夜裡做夢,夢到佛祖寄語:順從眾人意見,妥善處置龍本佳巴的後事。
這就說明,佛祖認同龍本佳巴,即便是禮拜佛陀,也終究是苯教教徒的身份了。
佛教徒聽了,雖然沒能爭來一次“弘法”的機會,而頗為遺憾。但既有佛祖開示,那是誰也不敢違逆的。
仲朗傑見佛教徒們安定,不敢耽擱。他立刻就請這些佛教徒出帳回去駐地,不必再參與後面的討論。
佛教徒們陸續走出軍帳,在座的除了仲朗傑以及唐人兵將之外,就都是諸苯教眾了。
這些信仰不同教義的人,再次爭論起來。現場也就並未因佛教徒的離去,而清靜多少。
仲朗傑只得趁著這些人爭吵的時候,湊近那名頗為龍本佳巴寵信的苯教師的耳邊,低聲要他及時控制局面。
苯教師聽罷,只得鼓足勇氣,接連怒斥眾人,指責他們讓龍本佳巴的魂靈不安。
世間恆久的簡單道理,並非是信仰而是強權。雖然教義不同,但現場的苯教徒們,見到一向受到龍本佳巴重用的苯教師惱怒,也就生出敬畏心來。
他們紛紛躬身施禮,表示不敢多做爭執,只要苯教師做事能夠儘可能服眾即可。
這樣的局面,得來不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苯教師當即做出決議:對龍本佳巴東本的遺體,立刻施行天葬。
諸苯教徒們面面相覷,再略微低聲爭辯幾句儀軌形式後,也就都同意下來。
為了使得諸苯教徒們安心,苯教師也就儘量讓不同教義的徒眾們,儘可能多地委以不同職責,來參與為龍本佳巴即將舉行的天葬儀軌。
眾人聽罷,立刻都是歡悅。
他們站起身來,向宋通等唐將、仲朗傑,以及偉大的,這個可以調和諸苯內部矛盾的苯教師,一一躬身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