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鐵杵(第2/2頁)
章節報錯
唐兵也不顧及許多,只是壓低身子,打馬奔來。
見唐兵已然衝近,蕃兵步隊收起烏朵,再雙手舉起長槍。他們把長槍尾端支在地上,身子靠在槍身上壓住。而雙手卻扶住長槍的前端,以斜角的方式,用槍尖迎向衝來唐兵騎隊。
阿史那博恆見到,心中痛罵蕃兵不已。這並非是他單純地痛恨敵方兇殘,而的確帶有憤怒——蕃人的許多生產、生活方式,比如某些糧食的種植,石頭、泥土為材料的房屋搭建等,都有跟漢人學習得來的影子。
即如行軍作戰,蕃人除了在西征的時候,與西域諸國的交戰中得到實戰的經驗以外。在與中原帝國大唐的多年、多次地交戰中,也學習來不少軍事技能與策略。
大的比如制定作戰方案,甚至包括充滿鬥智的狡詐計謀;中等的如投石機、攻城用的器械等;小的如刀槍的鍛鍊,以及改良製造。
這其中,既有吐蕃人利用間諜蒐集情報,更多的是把具備有技術技能的匠人們,透過征戰從唐境擄掠到蕃地後,學習製造出來的。
阿史那博恆眼前現出的長槍斜刺的戰陣,不由得他不發出“漢人仁慈,‘教會’了蕃人來作戰”的氣惱念頭。
再是痛恨,此時也不是神智混亂的時候。阿史那博恆見到林立的長槍刺,也連聲大呼道:“投槍!”
唐兵騎隊掌握好馬上的身體平衡,將持在腋下的馬槊舉了起來。
距離蕃兵步隊已近,阿史那博恆口中發出一聲大喝,奮力將馬槊投擲了出去。
投槍,在交戰雙方的拼鬥中,經常出現的情形。但投槍並非長大,或者就是將長槍撅斷後投出去的。
阿史那博恆等人急惱之下,肯定是來不及,也一時不能折斷堅韌的馬槊,就只好整支投了出去。
馬槊過長,肯定不能投擲精準,也就不能造成很大的威脅,或者殺傷力。但百十根馬槊飛來,還是令蕃兵的步隊慌亂起來。
陣前的蕃兵們匆忙躲避投去的馬槊,阿史那博恆等人早已拔出腰間的短刀,衝入陣裡。
前陣被沖垮,後面的蕃兵們手持的如林長槍,就顯得凌亂不堪。
在馬上奮力砍殺,阿史那博恆在蕃兵中間來往賓士。或者被赤影踢倒、撞倒,或者被阿史那博恆揮刀砍倒,蕃兵見這名胡族唐兵勇猛,一時不敢近前。
阿史那博恆正在得意,卻有一名健碩的蕃兵奔近。這人手持著一根四五尺長,尾端直徑寸許、前端將近兩寸的鐵杵。
因為打不到馬背上的阿史那博恆,這名壯漢掄起鐵杵,揮向赤影的前腿,藉此要連人帶馬打翻在地。
既然看到,阿史那博恆心疼馬匹,來不及多想就夾緊赤影的馬腹,手中的韁繩全力拽向左側。
赤影也如同神武的勇士,察覺到危急後,迅速在主人的示意下,向左側閃身。
沉重的鐵杵,帶著一股迅疾的風聲掠過。
阿史那博恆確認愛馬無恙,心中怒火萬丈。他一躍從馬背上跳下,快速向那名壯漢奔去。
一揮之下落空,那壯漢見高大威猛的唐兵衝來,略有驚慌之下,再次揮起鐵杵打來。
阿史那博恆不敢用短刀格擋,只好側身躲避。待壯漢的鐵杵再次落空,阿史那博恆毫不猶豫地立即近前,揮刀砍去——也沒有砍向他的上半身,而是直接砍在了他的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