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首次試驗(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著鄭德淳笑嘻嘻地發問,宋通也不禁笑了起來。
爆竹,是古人傳統的在新年的除夕、元旦交接的時候,舉行的一種驅邪、求福的活動。
到了除夕夜,古人就在院子裡點上一堆篝火。然後,他們把晾曬得乾透了的竹竿,放在火堆裡炙烤。
竹竿被烤得炸裂,就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這就是所謂“爆竹竿”。
後來,有人覺得這點響動過小。他就在竹竿中,塞入火藥,從而引發煙火及更大的聲響。隨著好奇心的增大,以及火藥製作技術的不斷提高,鞭炮、煙花,也就應運而生了。
宋通並不回答鄭德淳的話,只是命陳暉去請節度使崔希逸,到來太虛觀這個臨時試驗場,說是要進行首次試驗。
不久後,崔希逸帶著侍衛、侍從們,興沖沖地趕到。孫誨、曹世宇肯定是在場,就連段晏也忍不住好奇心,悄悄地跟隨而來。
孫誨、曹世宇等人,看到院子中的各樣物品,只覺得眼花繚亂。
宋通見禮之後,再帶著鄭重和神秘的表情,請求崔希逸將一干人等,盡皆屏退院外。
眾人本來都是好奇,但見如此,各自的心中極為怏怏。但節度使發了話,誰敢不聽。眾人只得戀戀不捨,一步三回頭地走出了院子。
院中再無其他人等,宋通立刻開始。
見宋通神情嚴肅,崔希逸在一旁看著,也不覺感到有些莫名的緊張。
他湊近宋通,低聲說道:“宋六郎,我見過這個的。但不過是些黑煙、火花而已。”
崔希逸的疑慮,是對當時火藥爆燃現象的輕視。按照歷史發展來看,他的疑慮是有道理的。
歷史記載,唐代末期,曾經有攻城的一方利用拋石機,把火藥包投向敵方城門,從而焚燬城門的事。
後來的宋朝,經濟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對於火藥的應用,也是豐富多彩起來。他們把小火藥包綁在箭桿上點燃,利用火藥燃燒後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箭矢向敵方射出。這個已經有了現代火箭升空的基本原理。
另外,火箭、火球、火蒺藜等,也開始出現。
宋通知道,之所以唐朝,乃至是後世的火藥效力不足。除了原料純度的問題以外,再就因為配方比例的失當。
這些最終並沒有形成漢華強大的武備,表面現象是因為攻擊不夠精準,威力不夠大。但這裡面最基礎的原因,是火藥原料的配比問題。
以古人當時的認知,即便是應用到軍事上,這個配方製作出來的火藥,當然也可以應用,但威力並不大。後世雖有調整,但比例仍然不夠精確。
此時面對崔希逸的質疑,宋通笑而不答,仍是忙碌著手中的活計。
他先在是拿出自制的一架天平秤,放在院內的一張木桌上。透過調整懸掛著兩個小秤盤的繩子,天平秤已然保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