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最大的功業(第1/2頁)
章節報錯
崔希逸面對態度謙恭,但是言語深刻的宋通,遲疑片刻後發問道:“宋傔史的意思,是說我應該回長安嗎?”
宋通點點頭,再搖搖頭。
崔希逸見他似乎有許多話要說,就再請他坐在身邊。
“大使出身望族,才學俱佳。現在又被委以重任,您未來不做宰相,誰還合適那個位置呢?”宋通側身朝向崔希逸,低聲說道。
被宋通道破心事,崔希逸心中豪氣頓發。
的確,身為崔氏望族中耀眼的人物,崔希逸苦學勤修,在學識和品性方面,都是上至皇帝,下到文武官吏交口稱讚的。
唐代的官員,尤其是高階官宦,相互走動來往、彼此暗中有些關照,都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這些高官對於日常事務的處理,也大多安排給下級官員或者胥吏,自己儘可能清閒一些。
可崔希逸卻並非如此。他以蜀漢丞相諸葛亮為楷模,在官場謙恭有禮,並無貪賄;處理事務,為防止產生疏漏及下屬藉機投機取巧,他也儘可能事必躬親。
他既然抱著“鞠躬盡瘁”的心態,就當然希望能夠去到更大的平臺,發揮自己的作用。
進入宰執核心的班子裡,甚至做到首席宰相,是崔希逸頗為自信的事。
因此,當宋通說到這裡時,崔希逸被他猜到心事,當然很開心,但倒也並不太意外。
崔希逸儘量保持臉上表情的淡定,但心中的喜悅,還是略有體現了出來。
看了看他眼角的笑意,宋通的心中卻是慨嘆不已。
這是因為,真實歷史中的崔希逸,被膽大妄為的孫誨欺詐,貿然發兵攻擊吐蕃。雖然戰鬥獲得大勝,但唐蕃雙方穩定了好幾年的平靜,就此被打破。從此,雙方就陷入打拼不斷的局面當中。
崔希逸後來得知內情後,已是回天乏術。雖然孫誨和假傳聖旨的宦官趙惠琮先後被處死,但卻於事無補。
心地忠厚的崔希逸,不僅上得宰相大位的夢想破滅,更還因為往日曾經與蕃方議定和平,自己率先違背諾言而內心愧疚。
羞憤、愧悔、憤怒、悲哀,心理多重壓力之下,他在被李隆基暗示失職後,撤去了河西節度使職務,轉去洛陽任赴任。不久,他就連氣帶病地死在了任上。
宋通穿越過來要想逞豪,就必須要藉助崔希逸這樣,既有膽識魄力,為人又忠厚真誠的人。而且,宋通來到河西的目的之一,更要娶到崔希逸的三女兒。
幫助崔希逸扭轉人生敗局,助他坐上宰相大位,既是宋通對他人品才識的認可,又是必要做他乘龍快婿的獻禮。
這樣想著,宋通再次開口說道:“但大使也應該知道,宰相非輕易做得。”
崔希逸聽著,心中也是暗歎一聲:做得宰執,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
容易的,就如河西節度的前任牛仙客,毫無才學。他只如地主老財那樣,聚積河西的糧秣、財帛進獻朝廷,就獲得了陛下的恩寵。
李隆基排除眾議,把牛仙客捧上了天——先是拜為拜朔方行軍大總管、隴西郡公。轉眼間再進入朝廷,任工部尚書、同平章事。更是進爵豳國公,遷檢校侍中、兵部尚書。
想到自己的愚耿,崔希逸不免苦笑一下:憑藉戰功,自己已與吐蕃大相乞力徐議定了和平條約,而不能透過戰鬥獲得;憑藉斂財,又違背了自己做人為官必須廉潔的信條。
這樣想來,崔希逸心中有些心灰意冷:自己這樣做事,別說得到首席宰相大位,就是要進入宰執核心班子,也是艱難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