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一生的好兄弟(第1/2頁)
章節報錯
見到宋通這樣的行為,包括伏地南在內的回紇人,立刻對他更加尊重、喜愛。
這是因為,回紇人由於居處廣闊、東西來往便利的大漠草原,逐漸接受了來自西方的祆教。隨著演化,有大德聖者將祆教雜糅了其它教義,比如佛教、景教(基督教的一個流派),創立了摩尼教。
摩尼教脫胎於祆教,自然帶有它的“影子”。祆教以崇拜火而又被稱為拜火教,摩尼教也是敬奉光明神。
宋通不僅瞭解回紇人的信仰,更還出於對伏地南的尊重,也做出對摩尼教光明神的致禮。伏地南當然知道唐人多信奉佛教,對宋通這樣的行為,只有滿心歡喜之餘,更加感動。
“若有分毫差錯,必遭神祗降罪!”伏地南不由分說地,立即躬身對著屋內的油燈發誓道。
隨著他的舉動,屋內的回紇人,連帶身為粟特人的曹世宇,都一起向油燈躬身行禮。
回紇人信奉摩尼教,說來還是受了粟特人的影響。因為粟特人似乎天生就是走南闖北,經營四方的天才。
他們透過貿易,將東面的絲綢,去到西面交換了金銀錢幣、酒具,以及琉璃等器物。再把這些器物,帶回東面來。在這個過程中,粟特人也起到了宗教傳播的橋樑作用。
文明方面,回紇人比不過頭腦精明的粟特人,也就對他們的作為很是贊服。因此,回紇人就將粟特人的精英,比如手工藝者、通曉宗教經義者等招致貴族身邊,以貴賓、厚祿對待。
這樣,回紇人與粟特人關係逐漸加強的同時,也就同樣信奉了粟特人信仰的宗教。
至於祆教、景教、摩尼教,甚至佛教、道教的傳播者,為了儘可能招攬各自的信徒,對於各自教義儘量保持的同時,也都在潛移默化地吸收相容著別的宗教大旨。
對於燈火及光明,更是祆教與摩尼教共通的崇信。
眾人行禮已畢,各自安心。再共同舉起酒碗飲盡之後,宋通和阿史那博恆等人,起身告辭。
伏地南帶領著侍從,將宋通等人送到院外。站在郎朗月輝下,他拍拍可斡朵利的肩膀,對他說道:“可斡,你就跟宋傔史去吧。記住須精心侍奉傔史!”
可斡朵利對伏地南躬身施禮道謝後,看向宋通。
月光下,這個少年明亮的眼睛、高挺的鼻樑、腮下濃密的鬍鬚,無不顯示出他堅毅、忠誠的內在性格。
宋通再對伏地南拱手道謝,約定到涼州再行敘談之後,就拉起可斡朵利的胳膊,與阿史那博恆等人,大步走回自己暫駐的那處院落。
將幾人安排好休歇,宋通也正要躺下,卻見阿史那博恆兀自悶坐著。
不便當眾多言,宋通示意他走出屋子。
站在院內的一株梧桐樹下,宋通感慨地說道:“阿史那,我若有一點質疑,我們必定此時不能面對而立了。我信你,你也應該信我。”
阿史那博恆“哼”了一聲,並未搭言。
明月在頭,梧桐樹枝葉的影子,斑駁地投放在院中的土地上。
宋通走近樹邊,抬手拍了拍它粗壯的樹幹:“阿史那,梧桐樹可以招來鳳凰居住。說明它不僅代表著高尚純潔,更是一株令人滿懷希望、不再孤獨的樹。”
阿史那博恆輕嘆一聲,走來問道:“為何我會遇到這樣的災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