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唐人尚武爭功,連文人,比如寫下“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王昌齡,“北風捲地白草折”的岑參,“翩翩出從戎”的高適等人,都踴躍前去數千裡之外的河西走廊,甚至是西域,以求建功立業。

這個時期,由於邊地動盪,武將又時常主動進攻“敵方”以求戰功,所以勳官也是氾濫。

另外,所謂“將軍”的頭銜與稱謂,也有逐漸名不副實、氾濫的趨向。

唐代五品以上為貴,史思明所獲得的果毅都尉的職銜,不過是在從五品、六品之間。

況且,史思明既然與安祿山交好,從軍前的出身也必然是劣跡斑斑。

再者,宋通刺殺安祿山未成,史思明之死的確是意外,而非故意殺人。因此,他雖然肯定會獲罪,但高力士與張九齡卻都並未太在意。

可是,為皇帝寵妃診病,只能由宮廷內的太醫實施。別說宋通現在已是戴罪之身,就是普通醫者,也會因為宮禁重重而不能進入後宮,無法對症下藥。

宮內太醫倒是行醫便利,但對於武惠妃診治後,湯藥補品開了一大堆,卻並未見她有所好轉。

高力士與李隆基,雖是主奴關係,可是因為二人相處日久,感情極為篤厚。他見李隆基愁煩,自己也是心焦。

稻草或許還真能救命。最起碼,也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可怎麼才能讓宋通為武惠妃診病呢?

高力士一時也想不出什麼辦法,只好看向首席宰相——李隆基雖然時常與他發生牴牾,但內心極為尊重他文采學識、人品修為的張九齡。

張九齡見高力士看向自己,心知他對於宋通的堅稱,已是動心。

他再看向宋通,這人剛才突然出手殺死一人,此時的神色已極為鎮靜,不像是胡言亂語的人。

宋通見張九齡看來的目光中,隱含著期待。他也就知道,這位宰相因為對安祿山之流看不入眼,而對自己生出想要救護的心思。

“相公,宋某再是大膽,也不敢妄言至此。”宋通鎮定地看著張九齡說道。

張九齡看著他,略微點頭。但他還未開口,另一名身穿紫袍的高官,已經忍耐不住了。

宋通話語雖然猖狂,紫袍官員卻見他眼神很堅定。

紫袍官員也就更加確信宋通曉得自身危急,必會想盡辦法來自救,肯定有良方獻出。

又透過察言觀色看出首席宰相已經動心,他臉上就現出笑意,對張九齡和高力士說道:“此事簡易,何必為難?”

隨著這人開口,眾人轉頭看去,心中各自一凜。這人正是以禮部尚書之職,早已升入宰輔之位的李林甫。

眾人都知道:這個能說會道,皇帝對他的進言頗為採納,武惠妃也是暗中為他撐腰的人,取代張九齡的首席宰相位置,是遲早的事。

此時,李林甫先是恭敬地對張九齡拱了拱手,再滿臉堆笑著說道:“相公,或可讓此人一試。”

張九齡本就看安祿山有反骨的樣子,想要誅殺卻未能成。又見到宋通剛才挺身刺殺安祿山,他心中對宋通已先自生出暗贊。

張九齡暗想:如果宋通能夠有本事醫治武惠妃,也就肯定可以藉此免去,或者減輕行刺及意外殺死史思明的罪名。況且宋通開出藥方,也要經過太醫稽核,而不會貿然給武惠妃治病,甚至造成給她越治越重的可能。

這樣想著,張九齡就答允了李林甫的提議。

宰相已經首肯,高力士更是“求賢若渴”,立刻對李林甫點頭。

心中暗喜,李林甫趕緊轉身看向宋通。

他雖然板下臉來,但眼神中卻滿是期待地問道:“宋六,你確有良方,可以醫治惠妃娘娘的微恙麼?”

阿史那博恆和曹世宇站在宋通身邊,早就為他的安危,在手心裡攥出一把汗。

見李林甫出言詢問,兩人立刻緊張地看向神態自若的宋通。

阿史那博恆更是忍不住地湊近他耳邊,低聲提示著說:“可,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