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英勇擋槍的人(求收藏求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宋通心想:你才瘋了呢!你這胡人,沒看過《水滸傳》。那裡面的及時雨宋江,也是想以裝瘋來避罪。結果被痛打一頓,他也就裝不下去了。
高力士緩緩走近,對站起身的宋通問道:“為何如此?”
安祿山也已從失去好兄弟的悲慟中,暫時安定了情緒。本想喝罵宋通,但見這人仍是劍眉倒豎、怒目圓睜,樣貌很是兇悍,他一時不敢開口。
宋通瞪看了安祿山,再轉向高力士大聲說道:“高將軍,不殺安祿山,天下永難安!”
他這話一出,除了張九齡和高力士之外,身邊的同袍,連帶那些官員們,不禁都是暗笑。
也難怪這些人做出這樣不屑的神態出來。
當今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在軍事、經濟、文化、文明等方面,可與大唐相提並論,更不必提某個人了。此時軍階並不高的安祿山,再被他人厭惡,也不會被質疑能夠威脅到大唐的安危。
宋通的心中卻知道,在繁華的表象之中,隱藏著的是大唐從上至下的重重危機。
皇帝李隆基眼見治下大體安定,糧食連年豐收,國庫財緡充足,難免就會生出驕奢。
達官顯宦們,自然就憑藉察言觀色的本領,在小心侍奉皇帝之後,大多是勾心鬥角和貪圖享樂。
低階官宦與尋常百姓們,的確安享到了太平,卻並未更多體會到盛世之下的安樂,還是疲憊勞碌,日子過得仍是平淡。甚至因為收入、收成的變動,他們更是會陷入困苦之中。
況且,大唐的西域並不平靜;西南面的吐蕃隨時侵擾;東北部的奚族、契丹族時常拼鬥;尤其是北部的東突厥,再次興起。這些雖說都憑藉各地兵將,能夠給予及時應對,但也都是大唐時刻會面臨的困擾。
這樣想著,宋通繼續對高力士大呼道:“高將軍!你一向果決,此時此事決不可拖延!”
聽著他這話,高力士仍是不語。人群中間卻不再是暗笑,而是伴隨著七嘴八舌的低語,笑聲也明顯大了起來。
本想處死安祿山的宰相張九齡,此時臉上神色略有不耐,擺手止住了眾人的喧譁。
地上的汙血清理已畢,幾人將那具死屍,用塊白布包裹好抬走。
看著眼前景象,宋通聽著眾人的發笑,嘴角也現出一絲笑意——被他一槍刺死的這人,死得並不冤枉。
這人叫做促幹,全名應是史促幹。他與安祿山同在軍中,兩人極為要好。安祿山獲罪,但他卻剛立了戰功,被張守珪舉薦到京城來受封賞。
史促幹本來就與安祿山交好,也知道他大機率不會有意外,就伴行他來到長安。
李隆基見到張守珪的舉薦信後,順水推舟地,封史促幹一個果毅都尉的勳官武銜,再賜他漢人姓名以示褒獎:史促幹,改為史思明!——即是歷史中的那個,後來和安祿山一起發動“安史之亂”,禍亂大唐天下的惡人史思明!
此時,剛剛受到封賞的史思明心情大好,又猜測安祿山最終應該不會被治罪,就跟隨他一同前來署衙。
本想以此表明對安祿山的兄弟情義,誰料想史思明卻因好兄弟丟了性命。
宋通當場行刺時,就已知道那人是史思明,但只想先殺死未來的賊酋安祿山。
雖然沒能刺死這個惡賊,卻還算滿意地,擊殺了他狼狽為奸的“好友”史思明,宋通怎會不喜?
他暗想:以後的歷史記載中,沒有“安史之亂”這個詞彙了。
另外,他還發笑的是:真應了那句話——珍愛生命,遠離損友。這種人不會為你兩肋插刀,只會讓你為他擋槍。
現場還沒完全安定,高力士正要說什麼,已見到神武禁衛軍兵曹參軍李屹,得知這裡的訊息後快步趕來。
他一邊怒氣衝衝地走著,一邊摘下腰間懸掛著的硬木杖。
首先衝向阿史那博恆,他揮起這根三尺餘長、直徑一寸左右的軍杖,口中大罵著:“憨痴!要你做隊正,這樣懈怠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