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卑微的人生地位,竟然最終能做到如此位置,這個狄青,倒是不簡單啊。”

“不得不說,這宋朝也是厲害,弄了個什麼面涅出來,好像是在臉上用墨刺字,用針在人臉上刺字或刺其它圖案,在針孔滲血之際,用墨塗上去,等傷口癒合之後,墨色的字或圖案就在人臉上顯現。”

“大宋以此法刺字再犯人臉上,就是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吧。”

“面涅也被認為是出身低微的象徵,而即使狄青臉上有面涅,也沒能阻擋他的兇猛。”

“大宋啊大宋,可真是個神奇的朝代。”

永樂大帝朱棣看著天穹之上投影中顯示的畫面,不由感慨。

“這麼出色的將領,可惜結局不是很完美。”

“這大宋的武將一個比一個倒黴,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都怪那趙匡胤,閒著沒事非得搞什麼重文抑武,信任一幫腦子裡裝糞的文人有什麼用?出了出些餿主意,別無他用。”

“一有風吹草動就怕得要死。”

“朕很看不起這幫人。”

“不過也是,大宋朝對於武將的猜忌,始終存在。”

緊接著,蒼穹之上的投影繼續播放:

【北宋朝廷“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政策及其面臨的諸多內憂外患是狄青生活的大時代背景。】

【狄青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軍功起家,與西夏的作戰中狄青不斷因戰功獲得提拔到了樞密副使,在平定了儂智高叛亂後,狄青更是被提升到樞密使一職,是為武將最高的官職,榮耀至極,成為當時北宋的“人樣子”,是北宋最為出彩的名將之一。】

【狄青不僅驍勇善戰,還經常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大破敵軍。】

【同時,狄青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將領,他軍紀嚴明,善待將士,這是狄青治軍帶兵的基本特點。】

【古來為將者,或執法如山,或體恤將士,二者兼備者並不很多。】

【而狄青卻不一樣,一貫如此。】

【他受命討儂智高之初,傳令諸將不得擅出與敵作戰,等候他的統一調遣,廣西鈴轄陳曙乘他尚未到前線,擅自發八千名步兵攻敵,大敗於崑崙關,狄青依軍法斬陳曙及臨陣敗逃的將佐三十人。】

【在執法如山的同時,他頗能體恤將士,行軍作戰,他與軍士同飢寒勞苦;打勝仗後,他常把功勞推給其下將士。】

【討儂智高時全由他謀劃,戰事已完,記功報捷等一般餘事全部交給安撫使孫沔去辦,他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將士們深服其為人。】

【而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卻抑鬱而死。】

【狄青的死亡,是偶然也是必然。】

【華夏一代猛將,征戰無數,殺得了敵人,奪得了城池,就是治不了一個小小的毒瘡。】

【這是偶然的。】

【狄青在屢次遭到北宋文官的彈劾之後,尤其是韓琦等大臣的彈劾,宋仁宗不得不外放狄青,然而,就在狄青離開京師不到半年,嘴上就長了毒瘡,再加上長期的官場不順心,便鬱鬱而終了。】

【而其中歐陽修與其他文官是不一樣的。】

【歐陽修在官場叱吒風雲多年,早就摸透了北宋官場上這一套,想幫狄青一把,但對於性格耿直的狄青,很多時候他也是愛莫能助,眼看韓琦、文彥博等人,三番五次的在仁宗面前說狄青的壞話,要置之狄青於死地。】

【歐陽修看到之後決定上書宋仁宗,將狄青調離京師,其實是出於一片好心,是為了保護不善於在官場上生存的狄青,給他一片遠離京城紛擾之地安度晚年。】

【可惜沒能如願。】

【可嘆狄青一生戎馬生涯,衝鋒陷陣,建功立業,沒有戰死在沙場,卻死在了大宋朝廷的猜忌,以及大宋文官的汙衊聲中。】

【這一位為大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在兵刃飛矢之中馳騁疆場,所向披靡,卻不曾想,沒有血染疆場,馬革裹屍,卻在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的陋習之下,滿懷遺憾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沒能為自己精彩的人生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倒是可惜。】

“如此勇猛善戰、兵武雙全的狄青,居然能被一群文官給害死?”

“這大宋朝廷都是一些什麼玩意?”

“如此做法,不會讓將士們心寒嗎?”

“這樣下去,真的會有將士死心塌地的為大宋朝廷賣命嗎?”

“這幫空談口號,不幹實事的文人,腦子裡想的到底是什麼?是天下蒼生、大宋江山、還是自己那私慾?”

“實在是讓朕不解。”

始皇帝嬴政看到狄青的死樣,很為他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