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蒙帶猜的讀了幾頁,介紹的是如何求雨,如何祭祀,什麼季節吃什麼樣的食物。

在往後是各地的人物風貌,吃食特產,如何烹飪。

耐著性子看下去,便是作者遊歷時的見聞軼事,走了那些地方,吃了什麼食物。

連婆媳吵架的篇幅,都比耕種稼禾,紡織桑麻,農用工具的篇幅大些。

時不時的還要提一嘴“我王萬壽”大好河山萬世永存之類。

看了大半,品出點味兒來。

這應該是公費旅遊,替“他王”專管農業的大臣,寫來哄“他王”高興的書。

平時看看,當個遊記,傳記,解個悶子,圖一樂還行。

要拿它當農經使,怕是“他王”的百姓都得餓死。

驚蟄想知道的是當下這個世界,都有什麼品種的作物正在耕種。

許多外來的作物,現在有沒有被引進。

農人們是使用什麼工具耕作的,如何灌溉,施肥,除蟲,收穫的。

這本農經與她心中所想,不能說有些相似,只能說毫無關聯。

直呼上當受騙,這絕不是一本正經的“農經”!

等著阿瑤來了,驚蟄便拿出這幾日尋來的散碎皮子跟阿瑤學著做小衣裳,小鞋,順帶聊聊村裡的八卦。

雖然沒挖出什麼秘史,但也瞭解了不少村裡的往事。

驚蟄他們這一輩,算起來是村裡的第四代了。

聽族長他們那輩人說,村子剛剛建起來時,常有馬幫胡虜過來洗劫。

越是年頭不好,越是來的勤些,風調雨順的年歲反到太平些。

後來村子建起來,他們再來都佔不到什麼便宜,便也來的少了,即便是要來,也繞著村子走。

也有逃荒逃難的外族,把養不活的孩子放在村口,很多都被族裡的人撿了回來。

雖然每年族裡都叮囑小心提防,但阿瑤自出生,也從未見過村裡進過賊人。

唯一能進村子的外人,只有幫村裡走貨換物的趙員外,和不會說話記事的奶娃子。

以前族裡也會帶些被流放刺配的罪人,但這些年都沒有過了。

阿瑤說,大概是太窮,養不起。

村裡也很少有人外出,基本不與外界交往。

許多阿婆更是一輩子都未出過村子。

驚蟄嘆口氣,這樣封閉著村子,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

不交流,不貿易,不開闊眼界,怎麼點亮科技樹。

不點科技樹,怎麼能過上好日子。

鋤地那幾天,她問阿孃,為什麼不用犁。

阿孃沉默不語。

她又去問村長,村長告訴她,鐵礦金貴,只能用來造兵器。

她知道這世上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無能為力。

有些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便能解決的。

也不是憑自己的知識與閱歷,就能立馬翻身。

急不得,急也沒用,只能朝著目標慢慢靠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