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會的乾隆,可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等到他繼位後,馬上就公開表達出了對“密詔立儲”的不屑一顧。

根據《乾隆起居注》中的記載,乾隆朝元年七月,在諸大臣的見證下,也寫了一份遺詔後,乾隆就開始對“密詔立儲”大肆批評,他表示:

此乃酌權劑經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也,將來皇子年齒漸長,日就月將,識見擴充,志氣堅定,萬無驕貴引誘之習,朕仍應佈告天下,明正儲貳之位。若夫以建儲為嫌忌而不肯舉行者,此庸主鄙陋之見,朕所深鄙者也。

好吧,乾隆這是剛斷奶就罵娘,在他的表態中,傳給他皇位的雍正成為被他“所深鄙者也”的“庸主”?

不過,這僅僅是乾隆的一番牢騷話,因為他要表現出跟雍正的不同,他的治國理念本就跟雍正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密詔立儲”中的內容是秘密的,但書寫時,卻是要在王公大臣的監督下書寫並收藏。

從乾隆的性格來看,他是一個極度自我的皇帝,大事上喜歡“乾綱獨斷”,一堆大臣看著他立皇儲的姿態,讓他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根據史書記載,乾隆後來自己總結皇帝立儲的要點就是,“君主獨斷,不可商之臣下”,“選賢而立”。

所以,在建儲一事上有著“君主獨斷,不可商之臣下”思想的乾隆,讓一堆人看著他立儲,讓他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

自我的乾隆肯定認為,應該是我想什麼時候建儲就建儲,想什麼時候寫遺詔就什麼時候寫遺詔。

故而,剛繼位就因雍正創立的制度所限,必須要在監督下建儲的乾隆,有了這麼一番對“密詔立儲”不屑一顧的表態。

當然,也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瞭如今乾隆一死,沒有密詔立儲的聖旨之下,整個大清王朝就立即陷入了爭奪皇位的內亂當中。

不過在原歷史的劇情裡,乾隆到了人生的後期,就已經開始慢慢轉變,不再批評“密詔立儲”,而是公開支援並維護。

乾隆十八年,針對康熙晚年不宣佈皇位繼承人一事,乾隆就表示了理解,《乾隆朝上諭檔》中記載:

夫以聖祖之包容宏大,尚迫於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見建儲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

此時的乾隆,還開始了對公開建儲的批評:

古稱建儲為國本大計,朕酌古準今,深知於理勢有所難行。

。(本章未完!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制

其實,“密詔立儲”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還是善於學習和總結的,特別是康熙朝的那一場延續幾十年的皇位爭奪之後。

乾隆對此也是慢慢地開始理解並接受。

而且,從乾隆自身的情況來看,“密詔立儲”明顯比公開建儲好。

為什麼?因為乾隆實在是活得太久了,他活了八十九歲,到八十五歲(虛歲,實八十四歲)時,才因早前發下的不願超過康熙當皇帝時間的誓言,被迫離開皇位。

如果他於乾隆元年時在密詔中冊封的皇儲永璉(次子,嫡長子,乾隆三年病死)活到乾隆讓位,需要當足足六十年的皇太子,且接位時已經六十五歲了。

想想這麼長的時間就覺得恐怖,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當了四十多年太子就開始不耐煩,開始盼著康熙死,何況六十年?

乾隆的兒子中,他在嫡長子永璉死後,有意立為皇儲的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二年病死,僅二歲),如果被冊封為皇儲並活下來,也需要當近五十年皇太子後,才能熬出頭。

這麼長的時間,別說皇太子了,跟著皇太子身邊,等著飛黃騰達的附庸者,也會等不及而鼓動皇太子鬧事。

乾隆的獨斷性格,大概也不會想有一個公開的皇太子跟自己分權。

身體倍棒,壽命長的乾隆皇帝,他的繼承人其實最適合“密詔立儲”。

立年長的兒子,怕他們熬不起,立年輕的兒子,又需要多觀察才能確定是否合適,選擇上需要慎重,要可隨時更換,也只有“密詔立儲”這種辦法最好。

這大概也是乾隆到了執政後期,慢慢全面認可“密詔立儲”的主要原因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歲的乾隆再次寫了一份密詔,冊封當時才十三歲的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儲,二十多年後,正年富力強的永琰受禪讓繼位,是為嘉慶皇帝。

如果乾隆堅持繼位之初,在寫密詔後時表達的對“密詔立儲”否定的觀點,並予以實行公開建儲,在他長達六十年的執政生涯中,估計會被不停的皇位之爭煩死。

乾隆一朝,關於皇位繼承,少有爭鬥,除了乾隆這位身體夠好的強勢皇帝在盯著,“密詔立儲”也功不可沒。

然而這些都是沒有輪迴者干預情況下的原歷史軌跡了,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大清朝自然因為沒有立儲的詔書而陷入極為混亂的皇位爭奪戰當中了。。@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