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皇權之色(第2/2頁)
章節報錯
東方,屬木,代表色是青色;西方,屬金,代表色是白色;南方,屬火,代表色是赤色;北方,屬水,代表色為黑色;中方,屬土,代表色是黃色。
華夏漢族的古人認為,這五個方位分別有一位統治者,即青帝、白帝、赤帝、黑帝、黃帝。在這五帝之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黃帝,因為其位於中央,五行屬土,故為黃帝。
同時,因為土地的顏色是黃色,對於地處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的炎黃後代,古人對黃色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和崇敬感。
因此,在相當早期的文獻記載中,黃色就一直被視作吉祥的顏色了。最簡單的證據就是,古時候人們將美好、吉祥的日子稱作“黃道吉日”。
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非常流行,人們用其來解釋朝代更迭的原因。例如,黃帝屬土德,大禹建立夏朝,標誌著公天下的終結,故而屬木德,木屬青色,故夏朝尚青;商湯滅夏,是為金克木,故商朝尚白。
周武王滅商,是為火克金,故周朝商赤。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周王朝的封建制,認為自己是水德,故秦朝尚黑。而劉邦建立了漢朝,土克水,故漢代屬土德,這就完成了一個輪迴。
五德終始說在魏晉之後逐漸失去了其市場。但因為黃色是五色之中色,象徵著中道,又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說法,所以,龍本代表正統,其血又是黃色的,人們又將黃色、龍、君權天授這三點聯絡在一起。
而《周易·坤卦》中說:“黃裳,元吉。”這是最早把黃色的衣服和吉祥聯絡在一起的文獻。有了這段說辭和龍血為正統的說法,從隋文帝始,帝王們不管是否屬於土德,都逐漸開始著黃袍了。
到了唐高祖李淵時,朝廷首次頒佈詔令,禁止平民著黃袍。“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用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不僅是皇帝所穿的龍袍屬黃色,就連宮殿、廟宇、器皿、詔書等都以黃為貴。
滿清之時,“尚黃”思潮更是表現的無以復加,如八旗之中最高階的兩旗即為正黃和鑲黃。還特別規定了皇帝使用明黃,皇室其他成員使用杏黃,不可混淆,百姓不可以使用大面積純黃的配色。
從先秦時期的五行學說到中國人對龍的尊崇,黃色註定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高貴的顏色,在宮廷瓷器中更是如此。
雍正一朝的黃色瓷器將這一色彩的尊貴無限放大。皇位的得來不易和至高尊嚴,恐怕沒人理解得比雍正更透徹。建立在這種理解上,方才能燒造出最為尊貴的黃色。
所以在清朝皇帝一般就會賞賜黃馬褂來表示對臣子的稱讚以及認可。
天聰九年(1635),有人告發已經去世的原zlq旗主莽古爾泰、德格類謀反,皇太極趁機剝奪了莽古爾泰、德格類一門的旗權,並調任豪格擔任zlq旗主,兩黃旗則由他親自統領。從此,八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作為皇帝的親兵,由皇帝直接統領。
清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成為滿清第一號人物。小皇帝順治(皇太極第九子)對他又恨又怕,無奈地尊稱他為皇父攝政王。
在然後在順治五年也就是公元一六四八年, 多爾袞誣陷豪格,將其下獄。同時,他調任多尼(多鐸次子)、阿濟格頂替豪格成為zlq旗主,而他自己則擔任正白、鑲白兩旗旗主。此外,他還將zlq調出上三旗,將自己的正白旗調入。此後,上三旗和下五旗未再變動。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終於揚眉吐氣對死後的多爾袞進行了清算,原來由多爾袞所領的兩白旗也重新易主。正白旗作為上三旗之一,收歸皇帝本人統領。鑲白旗則由豪格之子富綬擔任旗主。
此後,八旗的格局為:皇帝統領上三旗分別是正黃、鑲黃、正白;禮親王(代善世系)統領正紅、鑲紅兩旗;肅親王(豪格世系)統領鑲白旗;豫親王(多鐸世系)統領zlq;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之子)統領鑲藍旗。
清朝初中時期,旗主的權力還是非常大的。後來經過幾代皇帝的不斷分化,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八旗實際控制人都是皇帝本人了。
八旗之間原則上沒有排名先後之分,也無實力強弱之分。八旗中的旗人在待遇上也沒有任何差別,不存在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享有更多福利的情況。但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待遇上差別巨大,前者是吃皇糧,後者是領王府俸祿。
此外,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擁有更多機會,比如皇宮內廷侍衛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擔任。在上三旗中,頭旗為xhq而不是正黃旗。下五旗則完全沒有先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