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皇權之色(第1/2頁)
章節報錯
而李秀之所以會出手主要還是看這隊輪迴者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因此也就出手稍微幫了那麼一點點的忙而已,再說就差那麼十幾公分的距離,幫一下也是可以的。
再說乾隆這邊兩江總督看到乾隆捂著胸口倒下,頓時也就慌了神,頓時也就顧不得危險了,當即就跑到乾隆的身邊想要檢視乾隆的傷勢。
然而既然李秀出手了,那自然就不可能還給乾隆留活路的,所以那顆被李秀移動了十幾公分的鉛彈自然是結結實實的擊中了乾隆胸口心臟的位置,所以當兩江總督看到乾隆的時候乾隆已經是睜大著雙眼死不瞑目了。
而乾隆被擊中捂著胸口倒地的情況也是被業務員輪迴者用望遠鏡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業務員輪迴者當即就是靈機一動,然後就拿起之前由鐵皮打造而成的喇叭喊話道:
“感謝兩江總督的幫忙,讓我等成功斬殺乾隆老爾,等回覆漢家天下,必定給兩江總督以王位之待遇,現在趁此機會正是幹掉xhq的好時機阿!”
說完之後還不等兩江總督進行恢復就調整槍口角度對準了乾隆御駕親征所率領的xhq的所在駐地的位置,然後就開始瘋狂的傾斜子彈。
沒錯乾隆御駕親征所率領的五萬人馬正是xhq的人馬,至於為何乾隆會率領滿清八旗中的xhq而不是正黃旗或者鑲藍旗,亦或者其它的幾旗呢!這就得從滿清八旗成立之初開始解釋了。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人,也就是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最開始只有兩個旗,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領的黃旗和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所領的黑旗。後來由於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所以就改成了藍旗。
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擴大,旗下人口不斷增多,為了便於管理,於是又增添了一個白旗,由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擔任旗主。
後來,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舒爾哈齊和褚英都相繼獲罪被處死。努爾哈赤將原來的三旗改為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後,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八旗的第一代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擔任正黃旗、xq旗主;努爾哈赤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擔任鑲藍旗旗主;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擔任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之孫褚英之子,杜度擔任鑲白旗旗主。
八旗旗下的單位稱為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原則上每旗應有二十五個牛錄。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不一樣,而且隨時會調整。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八旗牛錄數量大致為: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xq二十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白旗十五個牛錄。
天命八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三年,當時努爾哈赤已經六十多歲了。於是他將自己親領的兩黃旗大部分授予他和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當時十八歲、多爾袞當時十一歲、多鐸當時才九歲。
所以由此可見在古代出身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才幾歲就能當一支軍隊的統帥了。
當時正黃旗和xhq經過調整,各自擁有三十個牛錄。阿濟格領正黃旗十五個牛錄、多爾袞領正黃旗十五個牛錄、多鐸領xhq十五個牛錄,剩餘xhq十五個牛錄依舊由努爾哈赤親自統領。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表示自己去世後,由阿濟格擔任xhq旗主,多鐸擔任正黃旗,另賜一旗給多爾袞。
由於經過此次分配後,xhq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領的旗,所以xhq也被稱為頭旗,並且在此後一直被稱為八旗之首。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在眾人擁護下繼位。皇太極將鑲白旗旗主改為他的長子豪格。同時,為了體現黃旗才是國主之色,皇太極將屬於他們父子的兩白旗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兩黃旗進行對調。不過所改變的僅僅是名稱和旗號,各旗旗主所統領的人事關係並沒有改變。
至於為何起於女真的皇太極和努爾哈赤認為黃顏色才是國主之色,這自然是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了。
因為在華夏漢族古代的文化裡,人們非常崇拜黃色,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將其視為君權的象徵。有人說,是因為“黃”諧音“皇”。
當然把黃顏色當作皇權的象徵克不僅僅就是黃和皇的讀音相同,還有著其它的各種原因。
要說古代為何以黃為貴,還得從“五行”說起。金木水火土,在今天不過是一句“順口熘”,大部分現代人不知道它其中蘊含的全部理念。在古代,它最基礎的理念之一就是代表方位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