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加工完畢的機械外骨骼鎧甲的零件在發過來由李秀進行組裝以及安裝相對應的神經感應控制輔助控制程式。

這樣就算別人想要破解也是非常困難,其實機械外骨骼鎧甲最難的不是它的機械部分,而是神經識別感應系統。

這個東西才是機械外骨骼鎧甲的靈魂核心,如果說只是單單的設計一個機械外骨骼鎧甲,那麼別說幾十年前了,就是百年前能製造火車的清朝時代就已經具備製造機械外骨骼鎧甲的能力了。

但是這也的機械外骨骼鎧甲卻是根本沒辦法使用,而造成這樣的主要原因還是同步,要想讓機械外骨骼鎧甲做到同步最大的關鍵就是識別大腦所傳送給肢體的動作指令了。

比如大腦傳送給手臂一個揮手的動作,那麼機械外骨骼鎧甲的神經識別系統同步識別到了這個傳送給手臂肌肉組織的訊號,因此也會做出相同的動作。

這樣就沒有延遲感了。

但是要識別從大腦傳送出來的經過神經流到手臂的非常微弱的生物電訊號,那就必須要有非常精準的生物電感應裝置。

而這樣的超精密的電子儀器也就只有在二十世紀末期所爆發的第三次工業大爆發的電子大爆發才有能力做出這樣的東西來。

而且除了要感應到這種微弱的生物神經電訊號之外,還必須要有相對應的程式來把這些電訊號翻譯出來然後命令機械外骨骼鎧甲做出和身體相同步的動作才可以。

不過每個生物電訊號那都是要一次次的去測試的,人體所能做出的動作那幾乎是沒有數量限制的因此怎樣才能合理智慧的識別這些訊號也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當然這些程式也不是李秀自己開發出來的,而是他從眼鏡蛇崛起世界裡複製過來的,自己只需要按照套路走就可以了。

不然以李秀的能力就算能研究出來那也得花費至少十年起步的工作量估計才可以,而且有些天才的設計並不是時間可以解決的。

而李秀在把製造機械外骨骼鎧甲零件的事情外包出去之後,乘著閒著沒事就又開始設計之前鍋加就計劃準備實施的天庭號空間站的事情了。

李秀做為脈衝爆震發動機的發明人,以及太空梭的設計者和遠征九號研究資料的提供者,還是有資格去參與重新設計天庭號空間站的。

不過就在李秀思考著該怎樣設計一個即實用又建造方便並且還能讓人長期居住的天庭號空間站的時候,忽然腦袋裡的靈光一閃。

他差點忘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沒錯現在是一五年,而一五年也是航天史上有重大關鍵性突破的一年。

沒錯這個重大突破就是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這天飛鷹九號火箭終於回收實驗成功了。

要知道從一三年開始他們就開始驗證火箭回收實驗的可能性了,最終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改進終於在一五年的年底回收實驗成功,因此也讓此公司的股票大漲,讓更多的資本巨頭願意為其砸錢。

雖然現在還是一五年八月份,但是這不妨礙李秀現在就去擼探索公司的羊毛啊!

畢竟經過這一年多的多次失敗的實驗,探索公司肯定收集很多失敗的原因以及相對應的改進方案。

所以才會在四個多月之後厚積薄發的取得了火箭回收的成功,要知道這可是第一個發射火箭之後並且成功回收的案例,這可和七幾年米鍋弄的那個不倫不類的太空梭有本質上的區別。

畢竟七十年代米鍋所弄的太空梭其實本質上和普通火箭沒啥區別,用大火箭把太空梭送上天,然後再落下來,而送太空梭的那個大火箭還是和以往普通火箭用一次就扔基本上沒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