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能夠再次回收的飛鷹九號火箭就不同了,因為這就意味著每次發射成本的大幅度的降低,如果回收的次數越多,那麼其每次的運費平攤下來也就越低。

因為火箭每次的發射費用最大的不是每次所用到的燃料而是火箭發動機以及火箭殼體的製造成本。

要知道火箭發射所用到的燃料一般都是火箭級煤油,以及用來助燃用的液氧。

而火箭級煤油其價格一般都是五千塊錢一頓,甚至比汽油都要便宜。

而液氧的價格呢!

由於藍星上的空氣中含氧量就高達百分之二十一,因此只要壓縮一下空氣,然後再利用不同氣體的沸點不同就可以得到大量的液氧了。

因此每噸液氧的價格就只有六百來塊。

所以就以飛鷹九號火箭為列子,它的起飛質量是五百四十九噸,然後去除二十二噸的運載力所以剩下的五百二十七噸就是飛鷹九號本身的重量了。

一般火箭的本身都是比較輕的是裝滿燃料時的十五分之一左右,因此整個飛鷹九號火箭燃料的質量大約有四百八十噸左右,就算裝的全都是最貴的煤油其總燃料花費也就只有二百四萬塊而已。

但是整個獵鷹的發射報價是多少六千二百萬,並且還是米刀,換算一下就是三億六千多萬快。

因此火箭發射之所以這麼貴,其主要原因還是火箭本身的造價高昂,並且還是一次用品,在飛鷹九號成功回收之前的火箭基本上都是用因此扔一次,次次發射都是用新的。

所以哪怕一些航空公司的大客機一輛造價十幾億二十多億,但是其每次乘坐的票價也就幾百到一千多塊錢,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大客機每一架的使用壽命都是用萬次來計算執行年限更是能達到二十多年,因此哪怕造價十多億,但是分攤每次使用的折舊費用也就只有幾萬而已。

也正是這樣所以儘管每張機票就只有幾百塊錢,但是這些客機一次性卻是可以乘坐好幾百號人,因此每次飛行光是飛機票就可以賣出二三十萬的價格。

而飛鷹九號火箭的成功回收也就意味著讓火箭向著民用客機的發展道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李秀的太空梭的設計理念也是如此,讓航天飛行器的一次型使用向著航空飛機那樣變成多次型可重複利用。

·····

“哈哈!找到了!飛鷹九號火箭彈資料都在這裡啊!”

李秀一邊思考著未來幾年飛鷹九號的蓬勃發展,一邊利用自己高超的計算機技術,進入到了探索公司內的資料庫裡面,然後找到了有關於飛鷹九號從一三年第一次試飛到現在一年多所有的飛行實驗資料,以及相對應的改進方案等等,甚至聯具體的製造要求也都應有竟有,包括其降落時的飛控程式也都在裡面。

雖然探索公司用了面前來說最好的防火牆,甚至還弄了區域網進行物理上的隔離,但是仍然沒有用,只要有優盤在內外網進行資料傳輸,那麼李秀就可以給優盤種下智慧木馬,然後再透過優盤把智慧木馬傳入到內網,之後得到的質料再透過優盤傳回到外網被李秀獲取。

得到飛鷹九號的實驗研究質料之後李秀看了一下,果然其進展都已經差不多快要成功了。

估計再過幾個月就能安裝原來歷史上的那樣在一五年的年底十二月份回收成功。

而且最為難得的是這裡居然還包括了重型飛鷹的技術資料,這更加有利於鍋加遠征九號的研發了。

沒錯,李秀就是在看完了得來的資料確認了一下資料的真假之後反手就把這些對於探索公司來說十分寶貴的資料白白送給了鍋加的航天集團。

而航天集團得到了這份寶貴的資料之後,自然也能看的出來,按照這樣的研究進度走下去探索公司最多在一年就能成功研發出回收火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