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故意頓了頓,眼中毫不掩飾的流露出欣賞之色,繼續道:“那麼,姜董調整燈的位置,透過顧瑤的面部表情,分幾個層次去展現蒞陽長公主複雜的心情,這種手法使得這一個鏡頭在原本的劇情核心外,更多了一種敘事空間、想象空間和審美空間,觀眾會從畫面氛圍中油然而生知曉其中的故事意味。”

原來如此……

眾人沒想到燈的位置,光線的強弱,有這麼大的用處。

實際上,光線處理的好壞,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著敘事和情節展現,環境空間和時間空間的轉變,是依靠光線的變化來塑造的,也是由每一個場景的用光來實現的。

可以一點不誇張的講,一部電影、電視劇所展現渲染的情節是否真實,是否具有藝術性和審美價值,是否加強故事的敘事,光線是起到至關重要的因素。

就只是一個幾秒的特寫鏡頭而已,竟要做到如此之細。

是吹毛求疵嗎?

張鐵剛不這麼認為,因為《琅琊榜》是一部歷史權謀劇,充滿了勾心鬥角、爭權奪寵、鬥智鬥勇,需要更多的細節來體現角色的情緒、情感和人設。

果然……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僥倖的!

姜戈進入拍攝狀態後,極其認真,且非常嚴肅。

拍攝ng不斷。

而。

片場的氛圍悄無聲息的產生了變化。

“怎麼樣,我說了姜董的導戲能力一流,沒錯吧?”

“姜董是真的細。”

“不吹不黑,國內沒幾個導演能達到這個水準。”

“這拿金鷹獎年度最佳導演獎,一點毛病沒有。”

“行了,都用點心,別拖了後腿。”

“是啊,這可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

隨著一個又一個的鏡頭拍攝完成,那些第一次演姜戈戲的,心裡面的好奇也好,疑慮也罷,全部都消失了,從道具、燈光、運鏡等的手法,極具個人風格,且都是頂級水平。

“咔,今天就先拍到這,各位辛苦了!”

凌晨兩點,拍攝結束。

一直在忙的姜戈還不知道,自己在所有人心裡面的地位又上升了。

——————

第二天上午,《琅琊榜》的拍攝開始。

今天主拍梅長蘇的戲,頭一場是【夏江去抓梅長蘇】。

胡景天知道這場戲對自己的演技要求非常高,昨晚收工回去,又反覆讀了劇本,以求更完美的演繹。

《琅琊榜》這部劇,其實基本以對話為主,因此對手戲極多,也極為重要,要是對得不好,基本上戲就崩了。

而作者在寫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想到過會被拍成電視劇,所以著力點主要是語言,不但場景描寫得少,甚至動作表情的描寫也不多,在改成劇本之後,雖然加了不少動作戲,但總體還是以對話為主,特別是二、三、四人之間,且多是站著和坐著的對話,這樣非常考驗劇組,尤其是考驗導演和演員。

這場對手戲的另一主角是夏江,由老戲骨王泉飾演,於1978年出演第一部改編成電視劇的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星沒遮攔穆弘進入影視圈。

“景天、王老師……”姜戈把兩人招呼過來講戲,道:“梅長蘇和夏江的這場交鋒,臺詞只有幾句,更多的是從行為、動作、眼神、表情這幾個方面,透過細節上的呈現來塑造角色的。”

兩人點頭,其實他們都清楚這一點。

“那我們先排練一遍。”姜戈在拍攝前說太多沒什麼用,待看到實際演的情況後,再去進行調整。

在原著中,這場戲是在以“交鋒”(上、下)為題的兩個章節中,從梅長蘇被抓開始,但書中對抓捕的過程只是一筆帶過,而劇本里卻把這段細寫到了三分多鐘,甚至成為了全劇極具代表性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