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眼見著玩不過你,大可以直接掀桌子不陪你玩,然後抽出一把刀來逼著群臣俯首。

後世的皇帝,可是鮮有能這麼做的。

一些被儒家給忽悠瘸了,洗腦洗的徹底的那更別提了。

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提到朱允炆,就不得不提他身邊三位著名的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

查一查這三人的根腳,就會發現,這三人無一例外,都屬於南方士子的行列。

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什麼。

可是這只是一種巧合。

可是,在老朱去世之後的第二年,建文帝也是舉行過一次科舉考試的。

而這次,進士前三甲全都來自江西吉安府,狀元,榜眼,探花全被這一府包攬。

但朱允炆這種被忽悠成傻子的皇帝,自然是感覺不到其中的不對勁。

畢竟包裹在朱允炆周圍的都是黃子澄、方孝孺之流,怎會讓他察覺到其中的不對?

後來,北方的地主們用腳投票,選擇站朱棣這邊,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了。

科舉最為本質的是什麼?

一言以蔽之,就是維護統治。透過這樣一場考試,將全天下,最有智慧,最富有才情的讀書人,都召來自己身邊,為自己打工。

而如果這樣一場考試,最終演變成只照顧幾個地方,或者說完全將一些地方的排除在外,那那些被拋棄的地方的人,自然要用另外的方式找補回來。

而最終,演變成的,就是戰爭。

而那些被惠顧的地方,自然可以牢牢把握朝政大權,此外,還因為彼此之間來自同一地方,可以更加緊密的聚集在一起,最終抱團,演變成黨派。

不要忽視鄉黨在古代的地位。甚至可以說這種關係,可以比後世的同窗之誼更加牢靠。

來自同一地方的人,天然間就是盟友。

更別提,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就算是出自寒門,那在一個縣裡面,經濟政治實力起碼也能排到前百分之五。

一個真正赤貧出身的人,連認字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參加科舉考試了。

能夠以赤貧之身,最終踏入科舉考場的,乃至最終高中的,不誇張的說,萬中無一。

一場科舉考試,給朱標帶來的收穫是海量的。

真正的舉辦了這樣一次科舉考試,讓朱標更為深徹的洞悉了權力的本質,更為直接瞭解了什麼叫統治。

難怪昔年唐太宗看到眾多士子應考,感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而此刻考場之中,緊張的答題正在繼續著。

來回巡視的監考官密切注視著每一位士子的動作,稍有異樣,必定會引來著重關注。

若是被當場拿獲作弊,則更為悽慘。

不只是本人要受到嚴懲,就連其背後的家庭也不能倖免,甚至還要禍延子孫後代。

所謂一人作弊,全家株連,莫過於此。

而這些,在開考之前,就已經反覆多遍告知應考計程車子,絕不會存在誰不知道,不清楚這樣條例的情形。

如此嚴重的懲處,就是為了最大限度上杜絕科舉舞弊的事情發生。

而身為主考官的李善長亦是在考場外面巡視,瞧見眼前這一位位應考計程車子,李善長臉上掛著和煦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