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坐在了馬車上,離開了龍江船廠。

馬車內的朱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方才,在船廠內,他見過了那些船工。

對於他們的一些想法,也算是瞭解了一些。

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們的子女。

想到這裡,朱標也不由得幽幽嘆息一聲,這自古以來,國人的情感就從未變過。

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竭盡所能,撫育下一代。

而這些造船的船工們,希望自家的娃兒能夠讀書識字,將來參加科舉。

一想到這裡,朱標不由得將想起了至正二十七年祭祖的情形,在鳳陽的老家,他遇到的父老,也有一位鐵匠,希望自家的娃兒,能夠讀書。

可以說,在解決溫飽的情況下,讀書,在這些人看來,是最好的一條路徑。

這在朱標看來,亦是極好的。

區別在於讀什麼書,要讀什麼,這是他這個太子儲君該想的。

想到這裡,朱標不由的動了一些心思,如今天下府學在朝廷的政令下,都已經開辦起來,無數的學子經過稽核的情況下,可以在其中就學讀書,而且,對於貧寒的家庭,還有著補貼。

朱標想的是,在這船廠的附近,是不是也可以辦起一座學校?

所招收的學生嘛,那自然就是這些船工的子嗣。

別看現在這龍江船廠才一萬多人,這其中符合入學條件的最多不過一兩千人,再仔細篩選一下,可能就只剩下一千人不到。

可是,這未來,龍江船廠的人數絕不止這麼多。

按照朱標的設想,未來,這裡將聚集十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除此以外,他們的家眷,親屬也都要遷到這裡來。

這樣一來,就等於間接的打造了一個數十萬人聚集的地點。

如此一來,各類機構,設施都要預備齊全。

如此龐大的設想,令朱標心中都不由的一動,要知道,如今的南京也不過只是幾十萬人,這等於間接性的造了一個小號的南京城。

想想都覺得可怕。

除此以外,就是科舉對於匠戶的限制。本來這一條也是有的,是沿襲舊例,不過在朱標的建議下,這一條做出了改良,匠戶的子嗣可以進行科舉。

當然,最終如何,還需要等候老朱的批准。

不過,朱標覺得老朱應該不會拒絕,這越多人參加科舉,局面對大明來說,才會愈發有利。

廖永忠在馬車上也在思索著,他在船廠之中,也提出了不少的要求。

都是以實戰的情況的出發,要求船廠進行改良。

朱標看著廖永忠,輕聲笑道:“將軍,今日船廠一行,收穫如何?”

“臣受益良多。”

“那將軍以為,以我大明如今的造船技術和水軍實力,攻伐高麗,日本占城等國,可有勝算?”

見朱標問到這個,廖永忠略微思索,道:“殿下,這個問題請恕臣無法回答。”

“水軍交戰,影響因素頗多,戰船隻是其中一方面,包括水軍成員素養、後勤供給補給等等,都是影響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

“因此,判斷是否擁有勝算,還需要通盤考慮。”

“不過,以臣的眼光來看,目下我軍在戰船方面,絕對可以遠攻高麗、日本、戰占城等國。”

“可是北伐尚在進行,這兩年朝廷雖說接納了不少地方,地盤擴充了數倍,可是至今為止,尚在休養生息之中,此刻再開戰端,於國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