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哉!”朱標看著胡惟庸,這胡惟庸可真是懂事,把自己想說的話都替自己說了出來。

這非常好!

朱標輕咳一聲,道:“此事,還是要三位多做商議,看看具體挑選哪些科目作為科舉考試內容,本宮這裡,只是務求一點,必要選出能做實事之能臣幹吏,為我大明臂助。”

“臣等明白。”李善長齊齊答應,這沒什麼好說的,科舉,就是為朝廷吸納天下的優秀人才,新增新鮮血液,這挑選出來的人自然是越有能力越好。

朱標想了一下,又補充道:“此外,歷朝歷代都是讓士子們只選一門考試,今我大明科考,本宮以為,當考校所有科目,唯有如此,才能檢驗出士子是否掌握多方學問,也唯有如此,在地方任職,才更加遊刃有餘。”

“全都考?”三人都楞了一下。

朱標不理會三人吃驚之色,繼續開口道:“此外,以往科舉皆是優中選優,之擷取前面優異者,今我大明不同,本宮以為,凡考試成績優異者,皆該錄用。”

“若以百分制的話,本宮以為,單科七十五分以上者,便算合格。”

“當然,其中不免有人偏科,對於一些科目重視不夠,乃至於從未接觸,對於此類士子,朝廷也自該網開一面,若有人單科成績優異,可另外申請附加題進行應試,這附加題的難度嘛,自然是要提升一些,解出難題,縱然有些科目,成績慘不忍睹,本宮以為也可錄取。”

這就是朱標前世的經驗了,明明有些學生,單科成績優異非常,可是,當計算總分的時候,總歸是要被一些課目拖後腿,如此一來,反倒是美中不足。

而現在,這個時代,士子偏科更為嚴重,畢竟,這拜師,基本上都是一個老師教的,這老師會什麼自然就教什麼,連帶著學生,也只會老師教的。

就比如,方才說的,江南士子長於經義,可北方士子長於時事方略,兩者誰更優異,根本無法比較。

盲目放在一起,只會激化雙方的矛盾。

前世之時,還為此鬧出了南北榜案,那是洪武三十一年的事情,距今甚遠,可是,這南北雙方的裂痕是清晰可見的。

若不做改變,這將來南北分裂,如此情景,大明還算做大明嗎?

老朱豐功偉績在於何處?有一半就在於這裡,原先脫離了控制的北方,在老朱這裡,重合整合為了一個整體,畢竟,這北方諸多地方,脫離漢人的控制太久了!

幽燕之地,已經有五百年之久,未曾納入中原王朝的控制。到了徐達收復大都,才算是恢復了故土。

可是故土恢復了,才只是一個開始罷了!

後面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等方面,都要一一縫合彌補,才能消除掉長久割裂出去的傷痛。

朱標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這些,都只是他的想法,他現在只是負責去說,具體最後這科舉是個什麼樣貌,還得看李善長、胡惟庸、楊憲他們如何制定科舉考試的規則。

說到最後,朱標微微笑道:“這些皆是本宮些許不足道之想法,三位卿家可酌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