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回去之後,根本沒管袁泰。

一個袁泰算什麼?

正如楊憲他自己所說,懲治袁泰不過是治標不治本,根子不在這裡。

根子在何處?

所在的正是袁泰他的那些父輩。

他們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對於武人的蔑視,連帶著對於遺孤,他們從內心也是深深的瞧不起。

總覺得不過是一些臭丘八遺留下來的種,該死讓他們死好了!

這樣的言傳身教,從骨子裡透露出來的輕蔑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在楊憲看來,袁泰他們不過是一些七八歲大的孩子,他們懂什麼?就包括徐允恭,朱樉他們真的懂麼?

恐怕不是。

但毫無疑問,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的父輩對於他們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欺負楊石的孩子,他們的父輩多是一些文臣士子,而幫楊石的卻多是一些武人子嗣,這樣的情景看上去著實有趣。

但管中窺豹,也可以看到他們父輩不同的教育方式與理念。

至少,徐允恭,常茂他們的父親更偏向於照顧和安撫這些遺孤,這二人跟在後面,自然也是有樣學樣。

想到了這裡,楊憲旋即開始撰寫文章,並由此事開始引申觀點。

片刻之後,楊憲將寫好的文章再度謄寫到奏章之上。

朱標回去之後也是在想這件事情,他在琢磨這楊憲到底會怎麼和老朱說這件事。

安撫遺孤,這樣的事情,朱標清楚,老朱在這上面是下過不少功夫的。

有些事情,老朱都有可能意識不到,但是,馬氏在一旁,都會進行提點,幫助老朱做一些事情。

而安撫遺孤,就是最為重要的一項。

不過過往,主要是針對一些高層級別或者比較熟識親近的將領,對於底層計程車卒,雖有安撫,但是朱標覺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說起來,學府就算是這樣一個安撫的舉措,至少適齡的遺孤可以入學,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

在這一方面,倒是結結實實讓老朱的名聲更好了一些,在百姓之中,聲望也更加的顯著。

現在正好又是戰爭年代,安撫遺孤,這樣的事情做起來,投入不大,但是收益不小。

若是天下承平之時,那個時候照料安撫遺孤,反倒有些傻叉跳出來反對。

不是沒有,在後世那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人人都九年義務教育了,不也時不時來個報道,有人對軍人在特殊視窗優先購票指指點點。

或是對軍人一些公共場合的特殊待遇表示不滿。

而在這個時代,要說沒這樣的傻叉,那是不可能的,傻叉年年有,這喪良心的人可是多了去了。

不說別的,就說袁泰他的父親,就不是個好人。

朱標可還記得,上一次,這袁石不就落井下石,想把老朱當刀使,砍死胡三舍。

這一次,袁泰又領著人欺負楊石,八成也是受他老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