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涉及到要用刀具的地方,雲蕪都重複地再一次強調危險性。

自從上次賈同學事件後,雲蕪就很害怕有人再受傷。

所以雲蕪在重複講解了一遍安全的問題才繼續教學。

切塊其實和切片最大的區別就是厚度的問題。

切塊比較靈活,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厚度。

而切片的話一般都需要技術性地控制在幾毫米這樣的厚度。

這對初學者來說可不簡單。

這對手的巧勁,刀的控制,以及眼神的粗細都很重要。

雲蕪說到這裡,突然很嚴肅地說,“切片是有具體要求的,切塊沒有,但是,儘量也控制在一個度裡面,不要問我標準,你喜歡就行。但是也提醒一句,這塊的厚度直接關係到你煮熟所需的時間,如果說你想睡久一點,就自己掂量一下?”

雲蕪說完,自己已經切好了。

然後大家也笨手笨腳地切完了。

第一次操作都這樣,都這樣,基操罷了。

若之看了自己手上大小厚度不一的紅薯有點心虛,“社長,您看這樣的可以嗎?”

雲蕪沒好氣地說,“我剛剛不是說過了,要儘量控制要一個度裡面,你這都不說是一個度了,你連每一塊的都不一樣,等會你煮熟出來的紅薯,不是過爛就是會不熟,且等著看吧。”

猛火將清水燒開,先後分別加入適量的紅薯和糖。

這個也是根據自己的口味的。

不過,雲蕪覺得還是得提醒一下,“如果是紅糖,這個小鍋半鍋的紅薯和水,就加三分之一的紅糖塊就夠了;如果是白糖,用勺子加三勺左右白糖就差不多了。寧缺毋濫,少了的話你還可以嘗過後再新增,如果多了,只能齁得慌,不準浪費。”

大家小心翼翼地掂量自己的手上的糖,然後又小心翼翼地加到水裡去。

蓋上鍋蓋,等待一會後,便可以看看熟了沒有。

雲蕪趕在好事者之前說,“熟不熟的很簡單,夾起一塊紅薯,輕易能將它夾斷,且裡面成粉狀的就基本熟了。還有一種判斷方法,那就是直接煮爛了的,肯定就是熟了。”

雲蕪這次沒有吃自己煮的番薯糖水,因為她既飽了,也不愛吃甜的。

然後她便把自己煮的那份給了若之。

羨慕的其他同學:為什麼不給我!

兩份餐點下去,就算是食量大的男同學都覺得頂飽頂飽的了。

更何況是胃口小的女同學。

於是男同胞們很有愛地將她們分出來的半碗甚至大半碗給吃了。

成功得到此起起伏的陣陣打嗝聲。

羅陽驚呼,“社長,我們怎麼了?”

雲蕪撐著下巴欣賞臺下的“小豬”們進食,聽到羅陽的話,她眉眼帶笑地說,“打嗝而已,怕什麼?你們都沒打過嗝嗎?”

臺下的眾人不約而同地搖頭,不清楚啊。

其實是知道的,但一般都是發生在嬰幼兒時期,打奶嗝。

但是沒有人有印象的,除了兒童醫院的醫生護士們。

雲蕪只能解釋說,“只是吃得太快或者太飽了才會這樣,沒什麼大問題,不過大家不要經常這樣。”

否則就會像我這樣得腸胃病了。

等到所有人都吃完後,雲蕪興高采烈地說,“最後再教你們一種更方便的早餐,剪刀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