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 出航(四十)(第2/4頁)
章節報錯
嬴政出生的時候,荀子入楚國為縣令,已經不怎麼活躍了,等嬴政真正掌權的時候,荀子就徹底隱居小聖賢莊了(按照史實,嬴政掌權的時候剛好荀子去世。)
雖然嬴政很推崇韓非這個荀子之徒,但他對荀子可以說除了名字以外並無其他更確切的認知,最多就是聽說荀子性情古怪特別。
至於特別到什麼地步,就很難有明確的認知了,畢竟為尊者諱,為長者諱,鮮少有人會提及荀子過去的‘風風雨雨’。
當然,伏念給出的這個原因只是場面話。
皇帝不瞭解荀子,他還能不瞭解嗎?
荀子擺明就是找茬去的,他能同意根本原因是,他也想找茬。
儒家的掌門是個君子,是個在旁人,在自己人看來都古板中正的傳統君子,但君子也是有脾氣的。
就算他肩上扛著小聖賢莊的生死存亡,該有的脾氣也還是有的。
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伏念並不認為自己真的還能扭轉局面。
他想見嬴政再勸說一次,也只是盡人事聽天命,既然荀子這個長輩都豁出命去不要了,他自然沒什麼好說的。
顏路負手淡笑回道,“《論語》有云: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掌門師兄果有先賢之風。”
伏念搖了搖頭,“伏念無能,豈敢再自比先賢以汙其聖名?”
“真要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也當是荀師叔。”
荀子已經是耄耋老人,他的歲數就是他最大的保護傘,甚至比他大儒的身份更好用。
他不想死,就算嬴政想滅小聖賢莊,也會放他一馬,恭恭敬敬的把老爺子抬下山去。
這不是說年紀大就有免死金牌,只是華夏文明自古以來的習慣,尊老愛幼嘛。
只要還沒到人性泯滅的程度,一般都不會對這兩類人下死手。
即使是嬴政,也會盡可能的手下留情——這或許也是嬴政能忍著聽完荀子謾罵他的話的原因之一,當場把老人叉出去太不體面了。
張良聞言不禁會心一笑。
若說如今的天下究竟有誰還能和早已遠去的先賢諸子相提並論,也就只有荀夫子一人了。
因為嚴格來說,荀子活躍的時候,世上還有不少大名鼎鼎的諸子先賢存世,他也和其中不少有過交集。
比如道家的莊周,陰陽家的鄒衍,名家的公孫龍等等……
他活躍的時候,還算是諸子百家的鼎盛時期,而在荀子逐漸歸隱後,天下諸國紛爭的局面漸漸消失,雖然仍有七大戰國,但秦國一家獨大,六國保守自困的大趨勢已經形成,諸子百家也就失去了繼續繁榮下去的土壤。
而除開荀子的話,最有資格的則是他出色的學生韓非。
至於伏念三人齊魯三傑的名頭雖然響,但水平還差得遠。
“說來,荀師叔人呢?”
伏念朝著北邊的藏書樓一頷首,“回來就去看書了。”
張良和顏路聞言又是一笑。
伏念此時朝張良問道,“山莊內的學生都安排的怎麼樣了?”
“該走的都已經走了,還留下的……都不願意走。”張良簡單回答道。
小聖賢莊的學生中有不少出身尋常人家,但也不乏高門大戶出身的,甚至不少家裡人就是帝國官員——有桑海本地官員,但也有其他地方,包括中央朝廷的大官。
他們的出身就註定了他們不可能和小聖賢莊共存亡——當然,也有極少數背叛了自己出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