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五章 出航(四十)(第1/4頁)
章節報錯
面對荀子的怒噴,嬴政全程面無表情。
你能看出他的心情肯定不好,但他確實沒有真正動怒。
整個過程中,李斯幾次繃不住有心阻止,但是嬴政一直不為所動,靜靜的全部聽完。
皇帝不發話,李斯自然無法越俎代庖,也只能跟著聽完全程。
聽完後,嬴政依舊一言不發,既沒有當場治荀子和伏唸的罪,也沒有大度的接納荀子‘略顯’激進的‘諫言’。
他只是沉默的以眼神示意李斯把人送走。
這一次,李斯再也維持不住自己身為荀子學生該有的表面功夫,隨隨便便就把伏念荀子給打發走了——也就是外界看到的那一幕。
三人現在就是在笑李斯和皇帝。
皇帝雖然沒有動怒,沒有破防,但他能默不作聲的聽完荀子噴他的所有話,某種意義上也是因為他無從反駁。
不是說嬴政一定反駁不了荀子的說辭。
想反駁有的是辦法,像之前那樣讓李斯說屁話,他來拉偏架就可以,甚至可以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強行堵死荀子的任何話。
雖然這句話的原意並不是用來強調君王的無上權力,但嬴政要這麼解釋,誰也不能反駁。
但是這些反駁的話有一個共同點——都得嬴政下場。
直接以皇帝威權駁斥也好,下場拉偏架也好,都得嬴政這個皇帝出面,無非是全部自己來,和配合著李斯來的區別。
無論哪一種,對於嬴政來說都是有些丟顏面的行為。
之前為了推行焚書令他親自下場一次也就罷了,現在再來一次就不免有些落面子了。
當然,用歪理反駁荀子是丟臉,被荀子指著鼻子罵也是丟臉,甚至在荀子開口後第一時間把他人攆走也是一種丟臉。
當荀子捨出自己的命,甚至也捨出了整個小聖賢莊後,皇帝的顏面就必然被扯下來了,無非是怎麼丟臉的區別。
嬴政選擇默默聽完,然後再報復,談不上是什麼好選擇。
但其他選擇同樣如此。
臉面既然丟掉了,想要再體面的撿起來就不容易了。
除非嬴政能夠饒過儒家,展現出絕對的肚量,然後再撤銷焚書令,展現足夠的仁慈,如此一來就會顯得是小聖賢莊在無理取鬧。
到時候講究天地君親師的儒家就會變成一群為了自己利益構陷貶低皇帝的小人,原本的道德高地轟然倒塌,皇帝的面子自然就回來了。
但……對嬴政來說,為了這點面子所要付出的代價未免有些大,根本不值得,屬於本末倒置。
能給皇帝堵個兩頭死,伏念等人自然高興
雖然代價很慘重,但是……你就算不噁心皇帝,他一樣要你死!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樂不如都不樂,
張臉看著伏念,悠然笑道,“說實話,我有些意外,大師兄你竟然真的會帶上荀師叔去見皇帝。”
伏念平靜的回道,“師叔是長輩,長者有求,又是合理請求,我沒理由拒絕。”
從邏輯上來說,伏念見皇帝是為了緩合儒家和帝國的矛盾,身為儒家目前輩分最高,地位最高的荀子同行再合理不過,否則皇帝那邊也不會直接同意。
只可惜皇帝沒料到荀子的脾氣比他想象的要更暴躁一些——不過這倒是很合理,荀子年歲太高了。
荀子在天下諸國活躍的時候,秦國還處於昭襄王統治時期,是嬴政的太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