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最不“科學”的機器(第2/2頁)
章節報錯
世界是在太奇妙了,兩種特殊的原子結構體竟然可以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原子級的融合。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一種原子經過衰變轉變為另一種原子的情況,甚至人類也可以用衰變裂變聚變人工轟擊的方式改變原子核的屬性。
但被改變的原子完全轉變成了新的原子。
鋰碳12空心球卻不同,它是兩種不同原子的融合,從本質上講,它的內部依然包含了碳和鋰兩種元素,碳原子和鋰原子的屬性並沒有被改變。
以此類推,自然界中是不是還存在其他可以在原子尺度上,互相融合的原子結構體呢?它們又會有什麼神奇的作用呢?
李默越想越激動,他也許在無意間為世界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教科書上描述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能使用工具。”這句話在宏觀上概述出來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而所有的工具都是由物質組成,物質是由各種各樣的原子組成。原子的屬性決定了工具的用途。
但原子屬性的改變是極其困難的,在古代科學史中,不乏點石成金,鍊金術的記載,它們都是古人企圖改變物質屬性的嘗試。但由於原子結構非常穩定,難以在常溫常壓下被破壞,所以他們的這種嘗試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原子融合理論在不要求改變原子屬性的情況下,神奇的改變了物質的屬性,這就大大的降低了難度。
但降低了難度並不等於沒有難度,李默現在面對著一個新的問題,如何把這種鋰碳12空心球製作出來。
一切紙面上的理論如果不能在實踐中得到證明,都是空談,就像風靡世界的宇宙大爆炸和絃理論一樣,它們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理論基礎已經很牢固了。但是卻頻頻受到世人的質疑,就是因為無法找到實際證據支撐。
任何一個理論從紙面走到現實中,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現在距離任務365天的時間期限已經過去了一半。李默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了。
這時他想到了用來尋找微觀粒子的lhc強子對撞機。
如果說科學是優雅的,它可以巧妙的運用各種宇宙規律為人類服務,在科學中講究以弱御強,以巧制力,那麼強子對撞機則是一種最不“科學”的機器,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透過不斷加速粒子,讓它們具備超高的能量,然後再讓這種高能粒子轟擊目標粒子,科學家可以根據轟擊後的產物,發現未知的粒子。
簡單的說,就像一位士兵拿著一把槍對著靶子開了一槍,子彈轟擊到靶子上時會破壞靶子原本的結構,我們可以藉著這個時刻觀察靶子的內部結構。
這種“暴力”機器其實是人類在探索微觀粒子時的無奈做法,因為微觀粒子的尺度太小了,人類很難藉助目前的科學儀器直接觀測。
高能粒子在對撞時,會改變粒子原本的屬性,這個特性讓李默覺得也許可以利用對撞機合成鋰碳12空心球。在鋰離子與碳原子混合對撞後,也許會產生這種神奇的物質呢?
當然,他對於這個構想並沒有完全的把握,但科學不就是在不斷嘗試中進步的嗎?
現在需要一臺對撞機,李默撓了撓頭,對撞機並不像其它的科學裝置一樣簡單,它是人類建造過的最龐大的機器。
就拿世界上最大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來說,它是由34個國家超過兩千位物理學家所屬的大學與實驗室所共同出資合作興建的,擁有27公里的圓形加速隧道,歷時14年。
每一次的實驗需要花費的資金都是以億為單位計算的,聽說實驗計劃已經排到了數十年後。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肯定不會為了一個未經過驗證的理論特意進行一次實驗的。
當然,他需要的對撞機並不需要那麼高的加速度,因為鋰碳12空心球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原子的屬性,只是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
透過計算,他得出了一個資料,那就是鋰離子和碳原子只需要0.2gev的能量就可以完成這種結合。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