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年不久,大斻百官就開始忙碌起來,本來主要任務是遷都之前的衙門百官遷移事項以及政事平穩個過渡問題。

誰知計劃趕不上變化,如今的百官除了要遷都的事宜,還需要接管大理、西域諸國和吐蕃諸部的疆域。

也就是大斻已經建國十個年頭了,朝廷各部門已經形成了實幹務實的風格,這才忙中不亂,有條不紊的將這兩件大事處理開來。

大斻先是派遣城防軍及時的入住歸順的各國城池,接著大斻政事臺陸續的選派官員接管各城池的政事。幸虧大斻這些年培養了不少的後備官員,不過這一下子就被消耗了一個精光。

最後大斻又下令南方作戰軍南遷,西方作戰軍西遷,御戎作戰軍更名為北方作戰軍,北遷。

經過開春以來這些天的搬遷,大斻的三臺十六部官員已經有大部分搬到了燕京之中,大部分政事也轉移到了燕京,留在臨安的也就是小部分人員和主要高管,這些官員到時候會和趙勢他們一起遷移。

從臨安到燕京的高速官道已經修好,所以京都北遷也用不了多久時間。其實如果只是快馬送信,一日一夜的時間就能來到。但是這次是遷都,雖然官員家屬、宮女太監、京師的禁軍大部分都已經先行去了燕京,真到搬遷的那天人數也不會少了,政事臺初步估計怎麼樣也需要花費十日左右的時間。

這天是欽天監算好的良辰吉日,趙勢帶著後宮眾女出了皇宮,來到凌雲殿前,這裡已經佈滿了禁衛軍。

趙勢揮了揮手,說了聲出發!

禁衛軍大將領頭出發,等部隊到了朝天門,剩餘的三臺十六部的官員都已經在這裡等待著了。禁衛軍前頭開著路,三臺十六部的官員陸續的加入部隊之中。

趙勢剛出朝天門,就看到大街的兩邊站滿了過來送行的百姓,最前面站著的是十來位老者,看年紀都六七十歲的樣子。

禁衛軍大將立即下令停止前進,策馬回身親自向趙勢稟報前方的情景。其實不用人稟報,趙勢從馬車上也看到了大街上的情景。

待禁衛軍大將稟報過後,趙勢想了想,從馬車上下來,準備上前接見那十來位老者。

禁衛軍大將趕緊說道:“王上!”

趙勢擺了擺手說道:“沒事,先前你們已經做好了警戒,這些人都很安全,再說我也不是文弱的皇帝,不用擔心。”

趙勢還沒有到那十幾位老者的身前,他們就遠遠的躬身行禮。

趙勢趕緊快走幾步來到他們身前,連忙說道:“諸位老先生快快請起!之前我已經通知百官勿要擾民了,這些人都把我話當耳旁風了,怎能勞累諸位長者相等。”

其中一位老者說道:“王上不要怪他們,各位大人們已經通知下來了,是我們堅持要過來的。

王上是千古明君,自從王上開國以來,我們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好轉。王上對百姓關注、慈愛之心,未曾聽聞是歷朝歷代的哪一位君王能夠比的上的。

王上決議遷都,我們臨安百姓雖說不捨,但是也知道這是從全域性考量、佈局全國的國之大事。

今天是王上離開臨安的日子,無論如何我們臨安的百姓也要來送一送。”

趙勢感動的說:“百姓之心,我都看在眼裡,這臨安我也住了十多年了,臨安的百姓都是好百姓,我會一直記在心中的。這天寒地凍的,各位長者請回吧!”

趙勢他們一路北上,沿途時常會有百姓相送,尤其進入原金國境內,那裡的漢人聽說趙勢走他們那裡路過,早早的在官道路邊等待。原本計劃十日的路程最後走了十三天才來到燕京的城池之外。

燕京的城牆還是金國時期的燕京沒有擴建,只是大致的修葺了一下,四面城牆,東南西三面各三個城門,北面四個城門,總共有十三個城門,只是城門的名字更換了一遍。

城中縱橫各三道大街,年前已經全部修整了一遍,路面用碎石、水泥、柏油重新鋪了一遍,顯得又寬又平整。

趙勢他們從正南的中正門進入城中,來到如今的朱雀大街,沿著大街筆直到達皇城的第一道門,如今的萬民門。

進入萬民門就是皇城內部,這裡就是百官辦公之地,左邊文臣,右邊武臣。隨隊的文武百官到此離開隊伍,陸續趕去自己的崗位。

整個皇宮是在原來燕京宮殿群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造,大致上和後世的故宮一致,只是沒有後世故宮的宮殿數量多。

皇城總體分為三個區域,最前面一個區域從萬民門到朝天門是三臺十六部百官辦公的地方。中間區域從朝天門開始,後面是大朝會用的凌雲殿,接著是趙勢辦公用的紫宸殿,左右兩邊是內務府和禁衛軍。再後面就是正和門,正和門之後就是第三個區域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