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冷冷道:「本汗等著李瑕來偷襲大營,等了太久了。」

張易連忙出列在忽必烈前面跪下,道:「是臣推測錯誤,耽誤了戰機,請陛下重懲。」好在此時有人進帳,道:「大汗,弘弘範、楊文安來了。」

當兩個年輕的元帥同時走進大帳,忽必烈的臉色終於緩和了下來。到如今,哪些是真正能打仗的人才,他心裡非常清楚。

「我的九拔都來了,還有楊文安,你這些年邊陲效力的功勞,本汗都清楚。」「臣張弘範拜見陛下。」精通蒙古語的張弘範先行了禮。

楊文安蒙語學得一般,此時卻沒聽懂,等人翻譯了,才用生澀的蒙語應道:「謝陛下重恩。」

「哈哈,我的兩隻猛虎,都是年輕英氣。文安,你不必因為臉上的傷勢消沉,草原上男兒大丈夫傷疤是榮耀,本汗自然會賞賜你姬妾。」

「謝陛下重恩。」

楊文安心想,賞賜這些有的沒的遠不如封個地盤讓自己當個軍民總管。

但,忽必烈沒有追究他安塞城一敗、黃河上走脫了張珏,他還是鬆了一口氣。

在帳中再聽了一會,便得知忽必烈親征以來,殺敵最多的兩個將領就是他與張弘範,至少都有斬獲。

「兩位元帥都年紀輕輕就戰功赫赫啊.....」」

聽著旁人這些吹捧,楊文安瞥了張弘範一眼,心中並不太瞧得起這個世侯子弟,認為自己所擔負的一切,不是這小忠狗能比。

餘光之中,張弘範走到了地圖前,談起了局勢。

「臣以為,戰事之所以進展緩慢,因我們被李瑕牽著鼻子走了。他渡過陰山,我們就停下腳步去搜尋,張珏攻下九原城,我們就圍城等他消耗。換言之,戰場被李瑕所掌控。」

忽必烈看向楊文安,道:「你說。」

楊文安則是用漢語道:「張元帥說的對,另外,臣還有幾個訊息,唐軍已經從治下各地調集了兵力北上。這是要以舉國之力與大元開戰的架勢。所以,李瑕、張珏的意圖很明顯了,就是拖到他們準備好兵馬。他們不打算放棄西夏、隴西。」

張弘範道:「臣還有一個推測,臣認為李瑕渡過陰山,是為了偷襲安西王的大軍.....」此言一出,大帳中眾人皆驚,議論紛紛起來。

楊文安再次看了張弘範一眼,知道目前來說,自己被對方比下去了,只好站在一旁不語。

而一眾蒙古宗王已十分不悅,叫嚷著「不可能」。

「李瑕不可能擊敗安西王的大軍,那是十餘萬兵馬。」

「十餘萬兵馬首尾不可見,以李瑕用兵之能,人數有何意義,關鍵是統帥。」張弘範道,「換作我,也有兩成的把握能擊敗安西王.....」

之後便是張弘範在地圖上指點著說起來。話到最後,大帳中旁人都沉默下來。

張文謙拈鬚沉吟,道:「若是如此,難道還需陛下派兵去救不成?」

「不,若如此,更被李瑕牽著鼻子走,大軍在漠北來回撥動,耗費無數,只會亂了陣腳。」

「那九拔都以為呢?」

楊文安轉頭看著張弘範,嘴裡小聲唸叨著答案。「不管他,他打他的,我們打我們的。」

果然。

「不管他,李瑕若攻安西王大軍,必須反覆襲擾,使大軍軍心煥散方有機會,何況漠北路遠,他沒有那麼快。而陛下御駕親征,完全可以雷霆之勢南下,不等李瑕擊敗安西王,陛下已滅唐國。"

「不錯

,何況李瑕未必能擊敗安西王,而陛下必可定關中。」

忽必烈看向楊文安,也許是考校,也許是試探,問道:「你覺得呢?」「臣附議!」

「走哪條路?」

「稟陛下,唐軍已大軍集於秦直道,且我們又沒能攔住張珏,故而由北面攻入關中不易。當先攻興慶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