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炳正在與一名由燕京來的官員談論,語氣漸漸激憤。

“多少年的苦心經營,才促使陛下用漢制!萬一因李璮、王文統一己之私,而使陛下猜忌漢人,三十年功勞因之而毀,罪莫大焉!”

郭弘敬連忙拱手稱是。

方才他提及燕京之事,說到王文統死後,忽必烈似乎開始親近蒙古、色目大臣,董文炳便忽然激動起來。

由此可見,這位經略使、萬戶總管一心為民,心向漢法。

至於王文統之死……郭弘敬聽他兄長說過“此事或許另有隱情”,卻不知是什麼隱情。

明面上看,陛下明知王文統曾助李璮謀反,還是重用,並將國事託付,可謂君恩深重,信任至極。

王文統受此重恩,本該摒棄李璮,以漢製為重,並報陛下重恩……卻還是反了。

漢臣們也沒什麼好說的。

因為錯的就是王文統,於情、於理、於法,王文統大錯特錯,陛下無可指責。

董文炳罵來罵去,也只能罵李璮、罵王文統。

郭弘敬則是默默聽著,並不多話。

他是剛到河南路任官的……

今年,忽必烈終於得到了分封在西夏舊地的蒙古宗王的支援,開始命張文謙治理西夏舊地,著重勸課農桑、水利之事。

不久前,又升郭守敬為副河渠使,隨唆脫顏前往西夏故地視察河渠。

董文炳總領中原錢穀,自是明白這是為了什麼。

要繼續北征阿里不哥、要平李璮之亂、要攻李瑕收回川陝,處處要用錢糧。

錢這一方面……董文炳知道他的陛下極有錢。

整個天下的金銀珠寶一直在流向哈拉和林,至今已不止五六十年。

當然,董文炳也不知他的陛下到底有多少錢,總之黃金家族肯定是不負其名。

糧這一方面,則是重中之重了。

郭弘敬便是派來提舉河南路河渠的。

董文炳對水利、農田之事很感興趣,遂親自與他相談到夜裡。

談完了李璮,又談到李瑕。

“關中必然得要收復。”董文炳嘆道:“令兄前往西夏治水利,若文你則來河南。隔在中間的便是這李瑕了。”

郭弘敬應道:“我雖不知兵略,卻知於水利而言,關中對河南至關重要。”

他時年才二十一歲,話不多,姿態始終一板一眼的樣子。

董文炳顯然很欣賞郭弘敬,也願意與他多說。

“不錯,只待東平李璮、西滅李瑕,則河南可恢復太平,你我才能好好治理,為百姓謀福。”

郭弘敬深受觸動。

他雖才到洛陽府,已開始敬佩自己這位上官。

~~

潼關。

何泰大步走上戰船,領著麾下兵士準備往黃河下游。

戰船是宋軍在夏陽渡收繳的,本就是他們這些兵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