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因而封之(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就屈辱了諸君忘了靖康之恥了”又是一陣沉默,新科進士中竟有人罵了一句髒話。“靖康之恥”這四個字一出,所有人都有些無精打采起來。
“唉,披上這官袍前一腔熱忱誓要中興社稷。今日拿一叛逆都無可奈何,遑談靖康之恥,真廢物也......”“沒得意思。”
又幾個官員這般說著,這次雖沒摘官帽,卻也徑直走了出去。他們往後大概也懶得再褒貶時政了。隨它去吧,顧好自己才是實在。不一會兒,公房裡已沒剩幾人。“隨他們去罷。”
陳宜中道“這等心性,便是考中進士也不過是庸才。”
黃鏞隨口道“何必貶低同僚,倒顯得你高人一等,以往也不這般。”馬上便有人譏笑道“人家是平章公門下,自覺高人一等又如何”“我至少直言不諱,不曾含沙射影。”“那我便直說,陳與權你愈發像賈黨走狗了。”“總好過某些只會訕謗的廢物。”
&nmming
“你說誰是廢物”“說你又如何”“都閉嘴!”“夠了,都別說了。”
鄧剡倏然起身,道“議論國事,說些氣話何用”“!!!”
陸秀夫默默看著他們爭執、勸架,眼中思索之色愈濃。
陳宜中、黃鏞當年在太學是至交好友,都是賢關六君子,也都是天下最聰明的人,為何會淪落到在此鬥嘴
因為議不出結果,國事艱難,能想的辦法就那麼多,大部分都用不了。
戰或和,變革或守舊,每條路都那麼難走,那必然政見不合,必然只能互相爭執,換作再聰明的人來都是一樣的。
就像是被困在罐子裡的蛐蛐。
陸秀夫忽然再也不想參與這種議政了,到最後都是拿不出主意,互相消耗。這日離開時他對鄧剡說了自己這個想法。“那君實認為該如何做”
“我還是那個主張,盼官家振作,彰聖明天子之氣度,而使李瑕臣服。”
“比如遷都長安這比陳宜中所謂為求國而變通於賈似道門下還荒謬。滿朝上下,有幾人理你”“然而萬一功成,則國家之幸甚,萬民之幸甚。”
鄧剡點點頭,喟嘆道“話雖如此,那與其盼著官家使李瑕臣服,不如……”“不如什麼”“沒什麼.請勿必vv
年輕的官員們這般褒貶著時事,而朝中重臣們對李瑕稱王之事雖反應平淡,對其後續影響卻很重視。西湖畔的葛嶺別院中,賈似道聽幕僚們商議了一整日,正在做最後的總結。
“他們必然要順勢冊封李逆,謝太后那邊這般說,我早便察覺出李逆的野心,有意出兵平叛,正是他們勾結李瑕,陷害於我,如今國事被這些庸才推到這種地步,如何對得起先帝”“是。”
“平章公,不如順勢罷免幾個江萬里的學生如何”“哦”
“方山京策題中借題發揮,顛倒黑白,言公田之害劉辰翁廷試對策時稱忠良固遭陷害,其氣節無法撼動,似有影射平章公之意;陸秀夫此番歸朝,稱是因李逆叛亂而逃回,然似有陷陛下於逆賊之圖謀,且其妻眷猶留於利州.....”
賈似道不耐煩聽人一個個報,揮了揮手。“趁這次,通通罷免便是。”~~
“這次必罷免了賈似道。”
在西湖畔的另一間別院中,幾名老者也正在商議。“該有把握”
“既要冊封李瑕,那便是認同李瑕即王位時所用的理由,半片疆域的臣民都認為'賈似道竊弄國柄',已有罷免他的名義。”
“那便依李瑕所言,徹查循州一案,為吳履齋平反。”“為吳履齋平反?事涉官家.....”“平反。”
“好!既要除此權臣,便忤逆官家又有何妨。”“此番借李瑕稱王之勢,或可使賈似道黨羽自危了。”“唉。”
談到這裡,有人終究是嘆息了一聲,覺得沒什麼好振奮的。“分明是國勢愈壞,朝中卻是內鬥愈烈,這真是.....”
“為之奈何?我等若不除賈似道,則為賈似道所除。我等垂老,去官不可惜,卻得庇護朝中忠直的後進之輩,那才是往後的社稷棟樑。”“是啊,鬥吧,鬥吧,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