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因而封之(第1/2頁)
章節報錯
六月十八日,李瑕自立為王的訊息終於傳到了臨安。朝中諸公並無太大的反應。“唉。”
他們早便預料到了,能想的辦法也早已提出了,但提出的辦法無用,又能如何?
因為太聰明,把一切都看明白了,所以得到訊息時也就是平平淡淡地嘆息一聲,連嘆息都顯得空洞而無力。
嘆息之後,朝野依舊平靜。
反倒是年輕官員們為此事義憤填膺,聚在秘書省公房中抨議時事。
他們大部分都是去年,也就是鹹定三年壬戌科的進士,有狀元方山京、榜眼陳宜中,還有劉辰翁、黃鏞鄧剡、蕭雷龍等等。
陸秀夫也被請來,因他是鄧剡的好友。
他依舊矜持莊重,但眼神中帶著思慮,心事很重的模樣,端坐在那很少開口,只默默聽著旁人議論。“當年吳曦稱王,僅四十一日朝廷便平定叛亂,斬首吳曦。”
“非朝廷平定,訊息從成都到臨安一個來回便不止四十一日,等朝廷反應如何來得及吳曦之叛能迅速平定,乃因其不得蜀地人心,兵馬未動,七十驍勇已執斧殺入吳曦宮殿。”“是蜀人自發舉義平叛啊。”
“吳家三世建功西陲、鎮蜀八十年,素得蜀民之心,吳曦一朝反宋尚且眾叛親離,李瑕才到川蜀幾年?”竟真有人答道“興昌四年任慶符尉,今已是第八個年頭。”說話的是黃鏞。
黃鏞字器之,本是太學生,在興昌四年伏闕上書被流放,成了賢關六君子之一,直到丁大全倒臺後,他才被江萬里保薦還朝,去年中了進士
他記得很清楚,也就是那一年他曾與一個叫"唐伯虎"的少年相識相交,對方就是後來名揚天下的李瑕。“八年,李瑕之八年,抵得了吳家之八十年不成”“也許蜀地軍民已在舉兵討伐李瑕。”
“倒不必心懷這種僥倖,沒來由顯得我們是群蠢才。”“你罵誰呢”
“議論國事,莫起這等口角。君實,你怎麼看”陸秀夫被人點到,不得不說話。
論年歲,他是在場最小的論資歷,他比在場的都早六年中榜但論官職,則有些尷尬,他是由李瑕舉薦才知利州事。
他微微沉吟,道∶“雖同樣是自立稱王,吳曦乘天子車、改年號,卻把階、成、和、鳳四州獻予金國,削髮、左衽,他這蜀王是稱臣於金國的蜀王;李瑕不同,復漢中,克關隴、大理,有併吞天下之志,暫時卻未行天子儀駕,未改年號,與朝廷保有餘地。此其一也。”“有何餘地自立稱王,已是公然叛亂。”“是啊,公然叛亂若不剿,朝廷顏面何在”“可看諸公反應,有發兵平叛之意乎”
“你們是說朝廷還能.......承認李瑕這秦王”陸秀夫還在斟酌言辭。鄧剡已問道∶“君實是說,吳曦是金國的蜀王,李瑕勉強算是大宋之秦王”宋有過兩位秦王,宋太祖的四弟、四子死後被追封為秦王。至於活著的異姓秦王,且還是自封的
“李瑕不是請官家冊封,問都不問便自立稱王,如此公然造反,朝廷若還能腆著臉貼上去承認,體面何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粉飾太平!”
“若如此,這官我不當了”“我隨子高兄辭官!”“!!!”
陳宜中捧著茶杯撇著茶,淡淡警了眾人一眼,搖了搖頭,道∶“國事艱難,往後要含屈受辱相忍為國的事多了,這點氣都承不住,早些辭官也好。”
“不錯。我方才沒說完,當年吳曦反叛之後,韓俊胄不知所措,有人說不如趁勢就封吳曦為王,韓俊胄採納了這提議。
“問題是如今忍了,往後拿叛賊如何真就允他裂土分疆不成”“諸公自有計較。”
“有何計較,總不能等蒙虜再度南下,我等坐山觀虎鬥”“胡言亂語蕭顯辰你聽聽你說的是甚鬼話”
“別吵了。”鄧剡阻了旁人說話,道∶“君實,你繼續說,李瑕與吳曦還有何不同?”
陸秀夫道∶“吳曦自立之後,第一樁事便是在成都營建宮殿,同時派兵沿江而下,聲稱與金人夾攻襄陽。其自立時間雖短,蜀地軍民卻已不堪其亂;反觀李瑕,躬節儉、減徭賦、平物價、倉廩實、法令行,得蜀民之心、亦得關隴人心。”“躬節儉,只這最簡單的一條.....”“噓,後面的話不必說了。”“唉,聽君實兄是何意吧。”
“你們方才也說,吳曦之叛非朝廷所平定,朝廷本欲'因而封之',乃蜀地軍民舉義,誅殺叛逆。今李瑕稱王,一不興戰亂,二不建宮室,精兵減政,輕徭薄賦,豈有軍民興義那朝廷只能是因而封之。”
陸秀夫說到這裡,回想著這次前來臨安的經歷,心中長嘆。
其實,早在兩三個月前當姜才投奔李瑕時,朝中諸公早已預料到這個結果,也早就知道最後只能順勢封李瑕為秦王了。
所以他陸秀夫回朝,提議遷都長安,得到的只有那空泛的回應。越想,越讓人覺得無力。“可笑!”
忽然有人將官帽一摘,徑直起身走了出去。公房中諸人轉頭看著這一幕,良久無言。“沒事,他要辭官還得上表,一時氣不過而已。”“這是上不上表的事嗎”“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