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屠夫(為盟主“守妹拴財”加更)(第1/7頁)
章節報錯
自古行軍,多沿河谷。
原因很多,河谷天然是最平坦之處。長年累月水量一直在變化,河谷兩側會留出乾涸河床,是為行軍最方便之路徑。且水源必不可缺,士卒根本無力攜帶供十餘日行軍所需的水。
總而言之,山地行軍,道路就那幾條。
由祁山往北本有五條道路,往鞏昌本有兩條道路,木門道、洛門道。
因洛門道需翻山越嶺,少有人行軍,早已荒廢。故而隴西行軍一般走木門道,趨天水,東可出渭河、西可入鞏昌。
據說,諸葛亮便是在木門伏殺張郃。
李瑕近年來常讀《三國志》與《資治通鑑》,思考諸葛亮北伐之事,意識到換作自己,也絕對不會成功。
但他認為,自己目前所面對的形勢,是遠比諸葛亮幸運的。
據劉太平所言,阿里不哥馬上將要大舉南下。那麼,忽必烈短期內便不可能大規模調動兵力支援西路。
而西路軍已在與渾都海決戰之後元氣大傷。
還有一個關鍵,一旦反攻到蒙古國境內,蒙古對待世侯的“寬容”,便暴露出巨大的缺陷。
蒙古放縱軍閥、宋廷崇文抑武,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在過去一直在給蒙古帶來大勝。
因為世侯們分治地方,故而能奮力效命,用兵自如。
但制度的強與弱從來就不是恆定的,地方軍閥跋扈就真的好嗎?
就是因為汪良臣用兵太自如了,才輕易入伏,被全軍殲滅。
也就是因為汪家分治地方,李瑕也不必像諸葛亮一樣面對整個北方的兵勢。
他只需要一舉拿下鞏昌。
不需要守街亭、不需要趨渭河。
那其實不必要走木門道。
若說李瑕此前在大方略上始終有效仿諸葛亮之意,這便是第一條岔路。
五月十六日傍晚,李瑕在西漢水與永坪路交匯處正準備浮馬渡江,想到這裡,忽轉頭吩咐道:“把那些嚮導帶上來。”
所謂嚮導,就是十餘個他親自挑選出來的俘虜,很快便畏畏縮縮站在他面前。
“你等今已隨我攻隴西,若為汪家所獲,必死。可明白?”
事實上,已不用李瑕再多說什麼。
當他問出是否有小道趨鞏昌,很快便有俘虜站出來,抬手向後方一指。
“大……大帥,沿燕子河而上,有……有條山道……”
這俘虜說了很久。
李瑕一直在看著他的眼神,最後道:“好,你為我帶路。”
“大帥信我?”
“我沒記錯的話,你是在大崖上受降的?”
“是,是。”
“沒有隨汪佐臣亂衝,你很聰明。今日你又做了對的選擇,叫什麼名字?”
“馬……馬德喜。”
~~
天水既已有防備,李瑕其實有兩個選擇。
一是等待後面的五千精銳抵達,強攻。
二是奇襲鞏昌。
李瑕不願強攻天水,並非怕打不下來,而是不願給關中反應的時間,算是更長遠的考慮。
這一戰,既已定下兵貴神速的戰略,便不能反覆。
最近的反例就是蒙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