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推論(第2/2頁)
章節報錯
“鐵木真的長子次孫。”李瑕道:“總之,貴由繼位第二年,便要去討伐拔都。”
“唉……”
李瑕知易士英為何嘆氣,道:“守臣不必惋惜,當年不是沒有北復之機,那正是餘帥鎮守四川,謀復漢中之時。餘帥若未冤死,趁機攻克漢中,川蜀局勢不至如此。”
這話,李瑕是故意說的,末了還補了一句,道:“當然,我們經營好了三大防線。”
易士英良久無言。
“貴由在討伐拔都的路上病死了,似乎也是酒色過度。貴由的妃子於是仿效乃馬真稱制,被稱為海迷失後。”
“又是婦人主國?”
“是,之後的蒙古國汗位爭奪,慘烈遠甚於我大宋黨爭。”
李瑕拿起一塊布,把爐火上的水壺拿下來,思考著如何最簡潔地向易士英描繪貴由死後蒙古宗室之間的血腥爭鬥。
“……總而言之,直到七年前,拖雷家族的蒙哥奪得了汗位,殺盡了窩闊臺家族的反對者。而這場爭鬥,除了刀兵相奪,還有財富之爭。”
“財富之爭?”
“蒙古國洗捲了偌大的疆域,孛兒只斤氏個個富可敵國。”李瑕道:“要爭權奪勢,必須往分封在各地的宗王、將軍、大臣處送錢,以此收買人心。
因此,蒙人最重視財寶。他們不像我們大宋君權至高,蒙哥欲要子孫汗位穩固,必須儘快攻下我大宋,攫取江南錢財,確保財富遠勝於諸王。
這次他為何對忽必烈動手?便是因忽必烈經營中原,聚齊了太多的財富。他既已逼忽必烈交權,又是嗜戰之人,我認為他有親征之意。”
李瑕這一番話說了很久。
他不是漫無目的的閒扯,之所以與易士英說這些,一則他需要長寧軍對之後兩三年的形勢有所預備;
二則,也是給這些困守山城的將士一個心理暗示……蒙古不是鐵板一塊,不是看起來那般難以戰勝。
還有更多的原因,比如,在長寧軍面前展示他的戰略眼光,一點點讓他們信服;讓困守山城的易士英能瞭解更多蒙古的情況,助其更瞭解蒙古勢態。
易士英聽罷,眉宇間更顯憂慮。
“非瑜認為韃首將會親征?”
“是,若分析蒙哥如今處境,他極可能會做這樣的決定。”
李瑕對易士英的說辭與賈似道不同。
因為賈似道對這些看得很明白,但無利則不動,李瑕只能丟擲足夠打動他的情報;
易士英不同,在乎的是抗蒙戰爭本身、想的是保衛一方,李瑕要分析的是形勢。
“我會遞封信給蒲帥,向他提出你的推測。”
李瑕道:“到時,敘、瀘方面必會面對蒙軍的大攻勢,慶符軍與長寧軍如何協防,當早作安排。”
“請你來便是為了此事。”易士英沉吟道:“我看慶符軍已擴軍至兩千餘人,建制……”
“我已請奏朝廷,建制很快便要下達。戰亂之中有些違制之處,望守臣理解。”
易士英點了點頭,道:“既如此……戰事若起,請慶符軍分出一部分戰力駐守凌霄城,則長寧軍隨時可全力北上支援長江防線,如何?”
李瑕道:“依我之見,不如將慶符軍與長寧軍合練,如此,需調步兵時調步兵、需調水師時調水師,戰事漫長時還可輪調出戰,使傷員得以養傷、疲師得以休整、城池得以駐守、長江防線得以支援,豈不更妥?”
“合練?”
“合練而不合編,讓將士們互相熟悉,作戰時亦有大益處。”
易士英初聽這想法,一時未及深思,但轉頭看向李瑕,只見這年輕人眼裡滿是真誠。
良久,他讚許地用力點了點頭。
“你練兵不易,甚有無知者私下誹議慶符軍乃私軍,今日相談,方知非瑜未挾半點私心,一腔熱血,忠忱坦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