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宋揮玉斧(第1/2頁)
章節報錯
燒好的熱水終於可以喝了,易士英捧了茶杯飲了一口,只覺從喉嚨到肺腑一片滾燙。
恰如李瑕對大宋社稷的熱忱。
蜀南這一帶,本就是長寧軍的防線。蒙軍從大理國攻來之前,長寧軍並無大大的防禦壓力。
沒想到反而是蒙軍自西南斡腹之後,這邊建了凌霄城,那邊慶符軍漸漸成軍。
易士英對此本有憂慮,擔心李瑕年輕氣盛且將兵將視為己物,不肯與長寧軍協作。
費了那般多錢糧,各自作戰甚至還可能互相牽制。。
沒想到,李瑕竟是毫不忌諱他多管慶符軍閒事,還主動提出合練。
“慶符軍成軍不久,需要學的地方還有很多,便請易守臣多費心了。如今蜀南暫時安定,便可先派一部分兵馬到慶符縣操練,年節前再運些物資上山……”
“如此一來,豈不是長寧軍吃你的、喝你的?”
李瑕抬了抬手中的杯子,道:“今日我亦喝了守臣家的水,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這話其實一點都不好笑,但兩人還是碰了碰杯,很是開懷。
就著白開水,竟也喝出了好酒的氛圍。
關於如何合練又商量了許久,時間過得很快,漸漸已到傍晚。
“非瑜有經濟之才啊,短短一年間,使慶符縣日漸繁榮,財力、物力已遠勝長寧縣。”
易士英這“經濟”二字指的其實是“經邦濟世”,是頗高的讚賞。
李瑕愧不敢當,道:“脫不開朝廷和民間的支援,蜀南初經戰火,不少大戶人家捐出……罷了,與易守臣直言,我為官時短,處事有許多不穩妥之處,還請恕罪。”
這道歉是該的,長寧軍的軍需大多來自淯井監,李瑕的私鹽生意越滾越大,一定程度上其實是侵佔了長寧軍的供應。
但易士英擺了擺手, 道:“非是要談這些, 皆是為大宋守國。但我聽聞, 非瑜在開闢與大理的商道?”
“是。”
“前些日子,慶符縣出動勞力,以火藥炸山, 拓修了五尺道?”
李瑕又點點頭應了。
這事是他北上前安排的,李墉與韓承緒一起做的。
五尺道並不是整條道路都那麼狹窄險峻, 而是其中部分險峻之處限制了它的通行。
從秦修五尺道到漢晉修南夷道, 最後到唐修石門道, 這條路已四百餘年未有大修過。
四百餘年間,已有了火藥的運用, 不再需要秦人那種“積薪燒巖”的艱苦辦法。
李瑕暫時還沒實力重修整條路,只能將慶符往威寧城的難行之處炸開,以期加快兩地之間的往來。
沒想到易士英卻是搖頭道:“此事欠妥了。”
“不知何處欠妥?”
易士英抬手指了指, 道:“築凌霄城, 為的便是據險要之地以拒蒙軍。豈有化險峻為通途之理?”
李瑕道:“有一事我始終未想明白。蒙軍攻入大理, 據稱死於瘴氣者十萬人, 便當是誇口之言,但忽必烈攻下大理後很快北返, 近年來,大理蒙軍與滇地諸部鏖戰,入蜀南、攻自杞、攻交趾、攻羅氏鬼國, 傷亡慘重,所餘不到萬人。為何朝廷寧花大力氣築凌霄城, 而不試著反攻大理?”
“豈是易事?大理君臣皆降,兵將皆已效忠蒙古。”
“然大理人心未降, 今歲舍利佛揭竿起事,聚眾二十萬人。若有我大宋官軍配合, 未必不能將蒙軍從西南驅逐。”
易士英沉默了一會,緩緩道:“我大宋立國初年,王全斌平定四川,曾獻地圖於朝廷,諫言乘勢取大理國。當時,太祖皇帝手執玉斧,劃地圖之大渡河, 言‘此外非吾有也’,近三百年來,我大宋從未向大理動兵。”
“因祖訓而不出兵,豈非荒唐?如今大理已在蒙古治下……”
“其中自有因由, 太祖皇帝實鑑於唐與南詔之事。南詔附唐、叛唐反覆,甚至一度攻破成都,唐大興發兵伐南詔,雙雙滅國,遂有‘唐之禍基於南詔’之說。為何?因滇南地勢險峻……”
“滇南地勢險峻?蒙軍為何不怕地勢險峻……”
“此等大事,自有官家與廟堂諸公定奪,非你我一介地方官……”
兩人互相打斷了對方几句話之後,李瑕忽然道:“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濛濛跨革囊……說來說去,就是這大宋朝廷骨子裡的軟弱與不思上進。”
易士英愣住。
他是真的愣住了,完全沒想到李瑕會突然間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