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驚良久, 張實知道自己完全慌了神。

周圍那些蒙古語的喝問聲不止,他全然未能聽進去。

……

有人走上前,扶住了張實。

張實茫然抬起頭, 見到的是汪德臣。

他奇怪地發現,在蒙哥面前, 對汪德臣的恨意也不那麼深了。

這柄抵在川蜀咽喉的利劍,也就是蒙哥的一條狗而已。

“張實, 聽到了嗎?大汗親征,亡蜀滅宋, 只在兩年之內。你想要死,還是活?”

汪德臣的漢語很流利,卻帶著奇怪的口音。

張實抬著頭,看著汪德臣,卻是發起愣來。

汪德臣的嘴角泛起些譏諷的笑意。

他的絡腮鬍粗短而硬,臉上滿是傷痕。

但他其實很年輕,三十六歲。

宋朝能做到大帥的, 不少都是先讀書科舉,再領兵打仗,身居帥位時往往已到暮年。蒙古任帥不同,汪德臣十四歲便隨侍闊端、十七歲便領兵伐蜀、二十一歲便襲爵統領總帥府。

這十餘年間, 與餘玠、餘晦、蒲擇之交鋒,且每佔上風的,便是這樣一個年輕人。

銳利不可當。

“你……不是漢人?”張實愣愣問道。

在蒙哥面前,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忽然問這句話,顯得有些傻。但汪德臣還是回答了,只是臉上譏諷之意愈濃。

“大蒙古國汪古族人。”

汪古族祖居於鞏昌府,唐時亦屬於中原王朝,自詡為晉王李克用後裔,先屬遼、後屬金。

算是沙陀人,但與漢人、回鶻人、西夏人、遼人、金人混居。因此,汪古族通曉各種語言文字,多以通譯為業。禮佛、讀書、尚儒。

汪德臣之父名叫汪世顯,歷任金國鞏昌府同知,兼參議帥府機務,後任總帥。

金亡時,汪世顯不願降蒙,多次遣使向宋朝請求內附。

時宋朝四川制置使趙彥吶尚在與中樞溝通,久無結果。而闊端已兵至秦隴,汪世顯遂降蒙古。

之後,宋人多罵汪家為“叛臣賊子”。

汪德臣素來覺得宋人滑稽可笑。

他汪家祖祖輩輩一日宋人未當過,甚至連漢人也不是。就因飽讀經書、崇尚孔學,或因請求內附而不得,便成了“叛臣”?

金亡時,如汪家這樣本想投靠宋朝,最後不得不降蒙古的地方武備有太多太多。

……

“大蒙古國海納百川,豈有不興之理?!趙宋懦弱閉塞,豈有不亡之理?!江河匯流入海,大勢所趨,張實,你要順勢而昌?還是逆勢而亡?”

汪德臣勸降到最後一句,目光灼灼,看向張實。

張實低下頭。

汪德臣又譏笑了一下,側過身子,讓開。

張實正對著坐在那始終一言不發的蒙哥,終於俯下身子,在地毯上磕了個頭。

“罪人張實,願降大汗。”

蒙哥還是沒笑,起身,走到張實面前。

汪德臣遂提醒道:“親吻大汗的御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