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不知小聶這是怎麼,有些擔心。一大早就端來了醒酒湯。

可推開門一瞧卻發現床上空蕩蕩的,被子整整齊齊的疊好放在床頭,那柄斷劍和衣服都不見了,哪裡還有小聶的蹤跡?

父母大驚失色,以為這孩子不告而別直接帶著劍就闖蕩江湖去了,剛想出門去追就瞧見了小聶的身影。

還是那身如雪的白衣,只不過沒有佩劍,反倒是懷中抱著幾本書。竟是一早去後院晨讀了。

自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那把斷劍,也不知小聶收到了哪裡,倒是師父送給他的那本大秦律就擺在書桌上,小聶每日都會翻閱上幾頁。

見小聶沒走父母懸著的心總算是放下了一些,可依舊是有些擔憂。一個從小就夢想著要當一名劍客的人苦練了十年劍術,現如今卻絕口不提闖蕩江湖之事開始發奮讀書了。

這孩子該不會是受到的刺激過大腦子壞了吧?

結果一連幾個月,小聶始終在刻苦讀書,再也沒提過闖蕩江湖之事,那柄斷劍也再未出現過。

父母這才放下心來。

同年,小聶參加了科舉,榜上有名得了一個秀才的功名。

這可吧父母高興壞了,家中好幾輩都沒出過讀書人,原本以為這一代也沒希望了,沒成想祖墳還是冒青煙了。

殺豬宰羊宴請親朋!

就當大家以為小聶會繼續讀書考取進士做官時,怎料小聶卻說他已經讀完了。

就這樣

在父母失望的目光中,小聶扯了兩尺白布做了一個幌子,上書:代寫狀紙,就支在了自家的鋪子門前。

白色的幌子與滿街綢緞莊酒樓茶樓的招牌顯得格格不入。

誰都沒想到,小聶居然選擇了做一名狀師!

這可不是一份光彩的職業,對於‘狀師’老百姓們還有一種叫法:‘訟棍’!

母親也覺得臉上無光,自己的兒子放著好好的進士不考居然跑去做了一個訟棍!之前有多高興現在就有多氣憤。

只有父親若有所思,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此,小聶的回答只有八個字:除疑定法,鹹知所避。

之後小聶便每日笑呵呵的守著攤子,閒來就不時翻閱幾下師父送給他的那本大秦律。

狀紙是一份沒賣出去過,倒是給鄰居孩子起個名、逢年過節寫個字畫春聯這種活沒少幹。

有這麼點微薄的收入再加上自家鋪子生意還算不錯,父母也就隨他去了。

時間一久

劍客聶大俠沒有在江湖上創出名氣,倒是訟棍聶在街坊鄰居間變得耳熟能詳了。

就連周圍的小孩都經常學著大人的模樣嘲笑他:‘聶秀才今天又辦了什麼大案子啊?’

對此他也不惱,偶爾還樂得配合,擺出一副不屑置辯的神情說上幾句你們可知大秦律中有多少條殺頭的罪過?凌遲處死的區別云云之類的話。

逗得大夥鬨堂大笑。

只不過,有一次小聶在喜宴上喝高了,看著十六七歲的堂弟像極了當年自己那幅模樣。

周圍的親朋好友也在宴上問小聶何時成親,何時找個正經營生做。

怎料小聶聞言是又哭又笑,說:‘你們不懂。我讀明法就是為了搞清楚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

可我讀完了才發現我他媽的什麼都不能幹!我什麼都幹不了!彼其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