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宣帝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自己一直以來好像有點,沒那麼關注江莫寒。

現在想想,還真的有點對不住他的這個兒子。

從小到大,在江莫寒成長的這麼多年中,自己,經常忙於朝政,能夠給予他的關心,也並不是太多。

不只是江莫寒了,還有自己的其他孩子。

況且這孩子小的時候,十分內向,木訥,也不會說什麼話,遠遠見得他來了,便知躲了起來。

而自己確實也很忙,匆匆的掃了他一眼,也沒多做停留,就直接就走了。

他們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對於江莫寒,成長的有些事情,還是零零碎碎的聽,江莫寒的母妃說的。

今年,江莫寒,長高了多少?能夠吃幾碗飯?又讀了一些什麼書?諸如此類,簡直多不勝數。

可是,這些,也只是在江莫寒的母妃,口中所瞭解的江莫寒。

否則,如果要是等他自己去接觸,說不定這孩子還會抗拒他。

說到底,宣帝還是覺得自己有點對不起江莫寒。

只不過那個時候,他也才剛登基沒幾年,朝政上的一切,全都沒有打理好,根基十分不穩。

還有那朝中老臣們的勢力龐大,幾乎一半的權利都掌握在了之前守舊勢力的手上,這一切都已經足夠令他煩心了。更別說現在去操心一個小孩子的事情。

就這些,都已經令他焦頭爛額的,每天忙都忙不過來。

而他宣帝要想,讓這些老臣對他心服口服,乖乖的交出自己的兵權,那自己就必須要做出點什麼成績來,或者委婉的,採用十分溫和的手段來,讓這些老臣們為他所用,對他忠心耿耿。

所以,那段時間自己只忙於朝政,忙於國家大事,還有處理那些繁碎雜事。

想著到底怎麼樣,就可以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如何才能生活的更好,人人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用整天擔心一些什麼事情,讓他們都能夠過上夢想中的生活。

所以,宣帝勤勉為政,勵精圖治,每每都批閱奏摺到很晚。

早上也得早早起來,經常這樣無比忙碌,就連吃飯的時間都是一再壓縮的,更別說會有時間去看望他的兒子。

要說宣帝,在他們郯國的歷史上,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在政治上,他力排眾議,革新稅法整飭綱紀,銳意圖治,使得郯國

在用人方面,任賢革新,求賢若渴,好賢求治,招求普天之下有志之士,來他們郯國,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且,宣帝全都以禮相待,親自迎接,讓那些有志之士,感到無比的,驕傲。認為自己來到郯國,這個地方算是來對了,這個皇帝十分重視他們的才能,而且也都能夠聽他們的想法,絲毫沒有身份什麼上的鴻溝。

說實話,一屆皇帝能夠做到如此地步,實屬不易。

宣帝,在之前的的先帝的薰陶下,還有看那些四書五經,詩經兵法等方面的書。

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朝政上,宣帝也主張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利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國家。

在郯國上下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君臣之間都是“克己復禮以為仁”。

還有對於周邊各遭小國,不會主動出戰,不事征伐,用幫扶支援,那些小的國家,使得他們真心實意地,全都心甘情願地歸順於郯國,也用這種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來提高他們郯國的國家地位,提高在這些國家之間的影響力,這樣一來,不僅人民覺得,現在的皇帝,是位不可多得的皇帝,而且也讓朝中的老臣們,心生佩服。

也很贊成這宣帝治國理念,一切也沒有問題,從而支援擁護,這樣一來,宣帝不僅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援,也消除了一些朝廷上面,一些異樣的聲音,以後,如果實施政策方略的話,也將會順利的多,阻力大大地減小。

而且,宣帝為人明察寬厚著稱,恭儉愛民,體察民隱,經常會下到不同的地域,去實地考察,看看地方的老百姓,怎麼樣生活,對於他的改革有沒有什麼抱怨,還問問當地官府有沒有替老百姓辦實事。

這樣,往往還會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還有好多可行性的,建設性的意見。

宣帝往往都是一回到宮裡,什麼都不幹,直接去往御書房,飯也不吃

,覺也不睡,研究和思考怎麼樣可以將這些意見和問題,能夠更好的解決。

第二天,一大早,到了上朝的時候,宣帝就快速地洗一把臉,劉六,擔心皇上的身體,讓御膳房做了一個珍珠翡翠銀耳燕窩羹,還害怕時間久了,不好吃,劉六就將食盒抱在懷裡。連顛帶跑,趕著趟兒的,來到御書房。

不吃飯怎麼可吃得消,剛想讓皇上稍微喝點粥,誰知道,宣帝心裡著急,就想快點將這些事情處理完,連劉六看都沒看一眼,還沒等到劉六開口,皇帝就邁著急匆匆地步伐,走遠了。

劉六,又只好將手裡的東西,放在了桌子上邊,又去追著宣帝,好伺候他上朝。

在威嚴肅穆的朝堂之上,宣帝一連串地,提出他想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全都說了出來,十分迫切地想與大臣們研究討論。

一些事情的解決方法和有關的處理措施。

宣帝,就這樣廢寢忘食,一心只撲在了國家朝政之上,沒幾年,郯國的總體實力大增,老百姓的生活,也蒸蒸日上,老百姓對於現在的皇帝,那是感恩戴德,他們終於可以吃飽飯了,手裡邊也有了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