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洞若觀火(第1/2頁)
章節報錯
用過午膳,李世民出了承慶殿,去見李淵。
此時,內朝已經散去,李淵移駕萬春殿。
李世民來到萬春殿,守門宦者向殿內通稟秦王求見,御前內侍從殿中出來,將李世民引至御榻前。
李淵正坐在御榻之上批閱奏摺,李世民叉手一揖向李淵施禮,李淵含笑向李世民點頭,示意他坐到跟前。
李世民走到御案東端坐下,坐在李淵的左手邊。
李淵放下手中奏摺,微笑著問李世民,「二郎此時來找阿爺,可是有事?」
李世民正襟危坐,對李淵坦然說道,「此次高墌兵敗,真實情況並不如奏報所說,世民來見阿爺,是想向阿爺稟報其中隱情。」
李淵慈愛地看著李世民,好像對李世民所說的話並不感到吃驚,安慰道,「兵敗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吸取教訓,起兵以來,你我父子太過順利,別說是你,連我都有了驕傲之心,未將薛舉太過放在心上,此次兵敗對我們也是一個警醒。」
李世民羞愧地看著李淵,自責地道,「高墌兵敗實是兒臣之錯,反而讓劉文靜、殷開山替兒臣頂罪,兒臣心中實在有愧。」
李淵也不急著問事情的詳細經過,溫聲勸慰道,「二郎不必內疚,劉文靜、殷開山並非無錯,不能發現你的決策錯誤,發現錯誤不能諫阻,都是他們的失職,否則讓他們隨你出征還有何用處?」
「還好他們能夠勇於擔責,這也是他們作為屬下的本分。如果他們連這點擔當都沒有,將不是免職這麼簡單,你若有罪,他們更是罪不可恕。」
李世民仍覺得心中不忍,懇切地對李淵道,「劉文靜、殷開山都是晉陽起兵的元勳,自起兵以來都是戰功卓著,如若因此一戰毀了終生,兒臣將會有愧於他們。」
李淵笑道,「二郎多慮了,如若他二人不因此事心生怨懟,過不了多久,我會重新啟用他們。」
聽李淵這樣說,李世民心中愧疚之心稍減,鄭重地對李淵道,「兒臣謝阿爺如此體諒兒臣。」
李淵抬起左手拍了拍李世民的肩膀,慈愛地鼓勵李世民,「不要因一次兵敗就挫了銳氣,阿爺喜歡的就是二郎那傲視天下的豪氣。」
得到慈父的鼓勵,李世民心中湧起一股暖意,他眼圈有些泛紅,感動地衝李淵重重地點點頭。
這時李淵才呵呵笑道,「你給阿爺說說,你們是如何商量著欺哄阿爺?」
李世民靦腆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地對李淵道,「他二人堅持要替兒臣頂罪,於是便想出了兒臣患病,讓他二人代掌兵權的主意。」
李淵含笑點頭道,「我猜就是這樣。」
接著李世民向李淵詳細講述了戰事的整個經過。
李淵聽後感嘆,「看來人們所說的驕兵必敗著實不假。」
然後,他若有所思地道,「如今天下未定,依然會征戰不斷,阿爺不可能事必躬親,你大兄作為太子,也不便於領兵出征,今後東征西討的重任,都有可能落在你的肩上,你定要以此為戒,不能重蹈覆轍。」
李世民聽了李淵的諄諄告誡,不住地點頭道,「兒臣定終生牢記此戰的教訓。」
李淵欣慰地點點頭,「二郎如若真能引以為戒,這次失敗對我等來說反而不是壞事。」
卸下了心中的包袱,李世民的心情暢快了許多,從萬春殿出來,他腳步輕鬆,臉上又恢復了往日的自信與豪邁。
李世民邁著輕快的步子,進了西宮的宜秋門,經過千秋殿、公主院,再經過睦親殿,走上清明渠上的廊橋,站在橋上向北而望,渠水清澈,緩緩向北流去。
兩岸槐柳蒼翠,鬱郁成陰,沿著渠岸向遠處延伸,最後拐入到亭臺殿閣之中。
李世民在廊橋上站了片刻,平復了一下心緒,才轉身走下廊橋。
回到承慶殿院中,宮人們見秦王李世民回來,都一一叉手屈膝施禮。
李世民穿過庭中甬路,踏著殿前陛級而上,殿門前侍立的宮人叉手屈膝問「大王好」。
殿內東首臨窗榻上,觀音婢正靜靜坐著看書,聽到李世民回來,將書放到几案之上,緩緩轉過身子,面朝著殿門,微笑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衝觀音婢點頭笑了笑,隔著几案在榻上坐下,看到案上的書卷,問觀音婢,「阿婢在看何書?」
觀音婢微笑著回答,「西漢大儒劉向所著的《烈女傳》。」
李世民關切地囑咐道,「阿婢做事太過專心,你如今有孕在身,可不能如以前一樣,一坐就是一天。我好像聽人說過,女子有了身子,要多走動走動。」
觀音婢甜甜地笑道,「多謝大王關心。」
李世民板著臉道,「什麼大王?要叫阿兄。」
觀音婢莞爾一笑,改口說道,「請世民阿兄放心,姨娘和丁娘子都有過交代,每次看書都不讓超過一個時辰,如果阿婢不聽話,覃蘭、侍琴就會跑去告狀。」
說完,嘆道,「我如今不是自由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