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婢問起這次兵敗的真相,李世民便將事情的詳細經過講給觀音婢聽。

這次唐軍與薛舉軍隊的交戰地點,在豳州和涇州之間的一座小城,叫高墌。

從豳州到涇州之間有一條山谷,這條山谷是關中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以前山谷西端的涇州折墌城由唐軍控制,後來薛舉自天水發兵,佔據折墌城。

李淵派李世民出征的目的,就是要從薛舉手中奪回折墌。

豳州到涇州之間的這條山谷,是中間大,兩頭細,中間是一個不大的盆地。

在盆地北沿的高地上,有一個小城,叫做高墌城,這座城不大,地理位置卻很重要,它俯瞰著從這裡透過的這條咽喉要道。控制了這裡,就等於控制了關中通往隴西和西域的咽喉。

李世民六月出兵,便駐紮在高墌。

薛舉聞報李世民率軍來到高墌,便帶兵進逼高墌城。

按照李世民剛開始的計劃,準備憑藉深溝高壘與薛舉對峙一段時間,再考慮與其決戰。

但薛舉遠道而來,糧䓍不多,卻急於求戰,他日日派人到城下罵戰,罵李世民是縮頭烏龜。

唐軍自晉陽起兵以來,可以說是所向無敵,幾無敗績,眾將也都是驕傲異常,天天讓人指著鼻子罵,一個個哪裡忍受了這種窩囊氣?

兩軍相持半月之後,屬下眾將忍無可忍,便紛紛向李世民請戰。

請戰的理由是:薛舉所部遠道而來,糧少兵疲,戰力不足。而唐軍以逸待勞,兵精將廣,人多勢眾,而且薛舉曾是唐軍手下敗將,何必在這空耗時日,不如一鼓作氣將其擊敗。

起事以來,李世民也是屢戰屢勝,對薛舉有了輕敵之心,便和劉文靜、殷開山商議下一部打算。

劉文靜、殷開山也被一年來連戰連勝的戰績衝昏了頭腦,都同意與薛舉進行決戰。

於是李世民下令,將大軍調出城外,在小盆地的中央(淺水原)擺開陣勢,與薛舉的軍隊開成對陣之勢。

唐軍人多勢重,為防止薛舉的軍隊突襲,前軍戒備較嚴,後軍卻毫無戒備。

讓李世民沒有想到的是,在淺水原的南邊還有一條山谷,薛舉的軍隊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從這條難行的山路,偷偷繞到了唐軍的身後,乘夜對唐軍進行偷襲。

唐軍受到偷襲之後,措不及防,後軍大亂。薛舉又率大軍從正面殺來,在前後夾擊之下,唐軍瞬間潰敗。八路總管有七路敗下陣來,只有劉弘基一路誓死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矢盡力竭後被俘,整個唐軍死傷過半。

兵敗之後,李世民收拾殘兵敗將撤回豳州,走在路上,劉文靜、殷開山便和李世民商議如何奏報軍情。

李世民堅持要獨自承擔兵敗的責任,他對劉文靜、殷開山道,「我乃是親王,即使承擔下全部罪責,父皇也不會將我怎樣。」

劉文靜、殷開山則認為,「我等身擔輔佐大王之責,未能盡到參謀之責,才導致此次兵敗,我二人實是罪在不赦。」

「如若大王代我二人頂罪,會將聖上置於為難的境地。皇子有罪,大王說聖上該不該追究?」

「聖上如若追究,則有損大王的聲譽,況且此次聖上未立大王為太子,此次兵敗之後,更為有些人攻擊大王留下口實。」

「聖上如若不追究,則是聖上無視新朝律法,如今天下未定,皇子有罪可以寬恕,又將如何對待其它有罪之人?」

李世民覺得劉文靜、殷開山說得也有道理,但是歉疚地道,「我怎忍心讓你們替我頂罪?」

劉文靜笑道,「只要大王安然無恙,我等難道還怕沒有重新啟用之日?」

李世民經過一番深思,也覺得劉文靜、殷開山所說是最好的辦法,問二人道,「我乃是主帥,按說應是罪魁禍首,又如何能將自己開脫出來?」

劉文靜微笑道,「我已和殷兄商量好,就說大王患病在身,將軍事指揮之權交由我二人代理,是我二人下令與敵軍交戰,才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李世民也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只得按照劉文靜、殷開山的建議,在奏報軍情之時,將罪責推到他們二人身上。

李世民將整個事情的經過詳細講完,懊悔地道,「都說是驕兵必敗,我也是被一連串的勝利衝昏了頭腦,結果是害人害已,連累無數將士沙場殞命。更讓人痛心的是劉文靜、殷開山,他們都是跟著我晉陽起兵的元勳,如今卻因為我的過失,被免去所有官職。」

觀音婢聽李世民介紹完事情的經過,柔聲安慰道,「世民阿兄,也不必再糾結已經發生的事情,你要儘快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重要的是世民阿兄要從此事吸取深刻的教訓。」

「至於說劉文靜、殷開山被免之事,世民阿兄也不必為此事掛心,說不定阿爺心中正在感激他們,重新啟用他們也是早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