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世民、觀音婢商量的計劃,是在徵得李淵同意後,將李建成、李元吉誘到太極宮後宮,將其二人殺死。

這個計劃的關鍵,首先是要徵得李淵同意。這樣李世民才能帶士卒進入後宮,在後宮進行埋伏。

其次,是要讓李建成、李元吉認為,到太極宮後宮沒有危險。他二人能夠放心大膽地進宮,到達李世民設伏的位置。

其三,是要給李建成、李元吉加上謀反的罪名。要引誘東宮、齊王府的兵士攻擊皇宮,形成東宮、齊王府謀反的事實。

其四,是由李世民出面將李建成、李元吉擊殺,製造李淵不知情的假相,從而掩蓋李淵殺害親生兒子的惡名。

李淵聽完李世民的全盤計劃,點頭表示同意,他歉然道,「二郎將殺死兄弟的惡名獨自承擔下來,實則是代父頂罪。」

李世民卻寬慰李淵,「奪嫡之爭,實際上是我們兄弟之間的事情,如今將阿爺攪進來,已是兒臣不孝。假如再讓阿爺因為兒臣背上殺子的惡名,兒臣將愧疚終生。」

「與其讓別人以為是我們父子合謀,不如讓兒臣獨自承擔。」

李淵無奈地道,「看來也只有如此。」

李淵與李世民商議完畢,天已將近酉時,李世民向李淵告退,離開太極宮。

李淵則按計劃的安排,喊來紫芙,向她吩咐,「你去知會尹德妃,朕今晚臨幸大吉殿。」

這日是六月初三,本不該輪到尹德妃進御侍寢,紫芙提醒李淵,「主上,今日是初三。」

李淵知道,他的安排破了宮中嬪妃進御侍寢的規矩,對紫芙道,「不管是初幾,你只管去安排。」

紫芙聽李淵這樣說,也不好多問,向李淵施禮後,應諾而去。

接著,李淵又喊來值守的內謁者監,向他交代,「傳朕手敕,明日上午辰時,召太子、秦王、齊王、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人,在後宮海池東邊望雲亭議事。」

內謁者監心中也滿是疑惑,他將李淵交代的內容記下,然後向李淵重複了一遍手敕內容,請李淵稽核,「主上,奴婢所記可有差錯?」

李淵點頭道,「沒錯,你就照此去傳。如有人問,為何朕設幄於後宮之內,你就說天氣炎熱,海池旁邊陰涼一些。」

李淵安排大臣進入後宮議事,不由得內謁者監不疑惑。

按照慣例,外朝議事設在太極殿,內朝議事設在兩儀殿。

按照宮中規矩,大臣不準進入後宮。在後宮召集大臣議事,是開唐以來未有之事。

李淵知道他的安排打破了常規,不但內謁者監疑惑,受傳召的人肯定也有疑惑,所以他專門交代,是由於天氣太熱才改在後宮議事。

改在後宮也有情可原,因為在往年這個時候,李淵都是出長安到清涼的行宮避暑,今年沒有外出避暑,議事時找個涼快的地方也解釋得通。

從李淵安排的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三處反常。

一是這日本不該臨幸尹德妃,李淵打破宮中進御侍寢制度臨幸尹德妃。

二是李淵打破宮中規矩,召集大臣在後宮議事。

三是本該到行宮避暑的時候,今年沒有出長安去避暑。

但是這些反常,對李淵來說都不反常,因為他是皇帝,他想怎麼做都是合理之事。

李世民離開太極宮時,夜禁已啟。

因為夜禁的順序是先關城門,後關宮門,所以這時宮門、皇城的門還沒有關。

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等一班隨從,出了宮城的順天門,向西走出了皇城的安福門,沿著皇城西邊大街走到長安城北的芳林門時,城門已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