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殿內,只有李淵、李世民父子二人。

談起這幾年來李建成、李元吉的所作所為,李淵是又氣又恨,對這兩個兒子他已是大失所望。

想起這幾年三個兒子爭鬥不休,再加上兩位寵妃的背叛,李淵不由唉聲連連,看透了世事人心,有些心灰意懶。

李淵一直在想,費盡一生的精力,去追逐皇權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到底為了什麼?

是家族的榮耀?子孫的榮昌?還是為了個人的權力和慾望?

父子親情、個人私慾,與江山社稷相比,孰輕孰重?李淵已經在心中掂量了無數遍。

李淵到了這個年齡,個人的私慾已漸漸消退。維護家族的榮耀、子孫的榮昌,如今在李淵的心中佔有更重要的位置。

要維護家族的榮耀、子孫的榮昌,首先是要保證江山社稷永固。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要保證江山社稷永固,就得抑制自己的私慾。

在兒子們反目成仇、寵妃背叛的雙重打擊下,李淵已決心做個了斷。

要保證江山社稷的萬世傳承,對李建成、李元吉這兩個不爭氣的兒子,就不能再姑息,不能再手軟。

想到即將對自己的兩個親生兒子要下重手,李淵心情不免滿懷沉痛,「大郎、四郎」的稱呼他已喊了幾十年,在這親切的稱謂裡,有父子親情和血脈相連。

「虎毒不食子」,不到萬不得一,誰又忍心殺死自己的兒子?

但生在帝王之家的兒子,卻與平常人家不同。

生在帝王之家的兒子,要麼繼承大統,要麼本本分分地安享榮華,要麼就得去死。除了那個繼承大統之人,任何人都不能覬覦至尊之位,否則只有死。

而李淵這三個成年兒子,都對繼承大位懷有夢想,而大位只有一個,只能傳給一個兒子。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

血淋淋的歷史教訓告訴李淵,這三個兒子只能留一個。

任何的仁慈,結果都會流更多的血,和更多的殺戮。殺戮過後,是風雨飄搖,動了江山社稷的根基。

李淵親歷的北齊、北周東西兩朝,皇族之中,兄弟、子侄相互傾軋。

二十多年間,北齊、北周,都換了六個皇帝。

結果是,江山社稷歸了別家。

隋文帝楊堅乘兩朝骨肉相殘之機,滅了北齊,篡了北周,建立隋朝。

到了隋朝,隋文帝五個兒子,一個個都有奪嫡之心。

二子楊廣設計謀害三個兄弟。楊堅廢了太子楊勇,三子楊俊、四子楊秀都被貶為庶人。

楊堅不忍殺害三個兒子,結果長子、三子、四子最終還是都死於非命。

剩下最小的兒子楊諒,仍不被楊廣所容,最終起兵謀反,兵敗之後被囚而死。

兄弟相殘,斷了自家根基,再加上傳子無良,楊堅費盡心機打下的江山,被楊廣轉眼之間斷送。

還有戰國之時的趙武靈王,廢了大兒子公子章的太子之位,卻不忍殺他,最後導致「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因一時的仁慈,不但未保住公子章,自己反而被活活餓死在沙丘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