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觀音婢將所有的事情商量完,已是到了深夜。

兩人到了這個時辰,腹中都已感到有些飢餓,李世民不想在夜裡再讓人準備宵夜,就和觀音婢吃完了矮几上放的甜瓜和鮮桃。

雖說是已到深夜,書房裡依然很熱,躺在書房臥榻上歇息,實在是無法入眠,李世民、觀音婢還是要回到青廬歇息。

觀音婢幫李世民穿上衣服,喊上新竹、展畫,四個人又回到青廬。

花園之中涼爽許多,李世民、觀音婢簡單用溫水沖洗了一下,才在青廬之中相擁睡去。

李世民、觀音婢在這日晚上,忙到深夜才歇息。

太極宮中,李淵則是一夜無眠,他要做出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

這是自晉陽起兵以來,李淵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時刻。

晉陽起兵時,李淵的選擇,關係到李氏家族的前途和命運。

而這一次,卻關係著能否確保李唐江山社稷穩固。

武德九年,是李淵的本命年,這一年李淵是六十歲。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李淵這時已到了「耳順之年」。

所謂耳順之年,就是說人到了這個年紀,只要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出是非真假,已能正確判斷事情的利弊,並能夠正確對待。

經過幾十年的打磨和拼搏,李淵已達到天下的最高權力巔峰,已是遍覽人間春色。

到了這個年齡,李淵的生理慾望正日漸消退,心理的慾望已得到滿足。

在李淵今後的人生歷程中,他最看重的應該是什麼?是大位的傳承,是確保李唐江山永固,是自己萬年之後李氏祖宗和他本人,得享子孫的供奉和祭祀。

武德末年,李淵心中備受打擊。

三個成年兒子為了大位爭鬥不息,近段時間又接連聽說兩兒子和寵妃對他的背叛。

雖然李淵身居天子之位,為天下至尊,但是他卻有些心灰意懶,整日食不甘味。

蕭瑀、陳叔達曾多次向李淵進諫,「當斷不斷,反蒙其亂,最後會禍起蕭牆,父子不親,兄弟相殘。」

封德彝也曾向李淵說過,「秦王功高,當立為太子,否則恐難久居於太子之下。」

李淵認識到,由誰承繼大統之事不能再拖,已到了必須決斷的時候,他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想法,就是趁自己仍然健在之時,將皇位傳位給李世民。

在決定由誰承繼皇位繼承人的關鍵時刻,李淵夜不能寐,他將歷朝歷代在心中一一過了一遍,想從古人那裡找到一些借鑑。

李淵發現,自古以來,皇帝都是在去世之後才將大位傳給承嗣之人,在世時就禪位於兒子的皇帝一個都沒有。

但是,有一個人卻讓李淵心中為之一亮。

這個人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他在世時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小兒子公子何,就是後來的趙惠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