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德彝來到東宮向李建成密報,李淵準備讓李世民去鎮守洛陽。

李建成剛開始聽到還很高興,他對封德彝道,「這應該是好事,秦王去了洛陽,主上就不會再有立他為太子的想法,孤就沒了威脅。」

封德彝搖頭道,「微臣卻不這麼想。秦王到了洛陽,有土地,有甲兵,就再也沒有辦法將他控制住。待主上萬年之後,他肯定要反。秦王有勇有謀,整個天下大部分經他手平定,各地手握兵權的將領,多是他的舊屬,將來他一旦起兵,必定是一呼百應,何愁攻不下長安?」

李建成聽後也是憂心忡忡,「經封相提醒,孤亦覺得讓秦王去洛陽,是放虎歸山。該如何應對,封相可有良策?」

封德彝道,「臣以為不如將秦王留在長安,雖說他手中握有兵權,但有主上在,秦王卻不敢擅自調動軍隊。身處宮中之時,他便是孤身一人,有的是機會輕易將其除去。」

李建成與封德彝、李元吉商議之後,和李元吉一起去覲見李淵。

李建成對李淵道,「兒臣聽說,這兩日秦王府的幕僚一個個都歡呼雀躍,說是要跟著秦王去洛陽。看他們那樣子,好像是急著去洛陽。不知阿爺是否和二弟說過,讓他去洛陽任職?」

李淵確實和李世民說過讓他去洛陽,但是李世民已明確拒絕不願意去。如今李建成說秦王府幕僚一個個歡呼雀躍,李淵一聽就知道他是在撒謊。

李淵心中如明鏡一般,卻不當場揭破李建成的謊言,這就是作為帝王的涵養。

李淵看似憂心地對李建成道,「阿爺看你們兄弟不睦,怕二郎留在長安,你們再起紛爭,所以就想著將你們分開,這樣你們不再一起,就可以相安無事。阿爺也不用再為你們整日爭鬥而操心。」

李建成向李淵進諫,「阿爺絕不可放二弟東去,他一旦去了洛陽,就不會再回來,將來可能效仿漢王楊諒,定會起兵謀反。」

李淵聽了李建成所言,故作吃驚地道,「大郎不說,阿爺還真不曾這樣想。二郎去了洛陽,如果真要謀反的話,還真難以控制。」

李元吉抗聲道,「兒臣以為還不如將他殺了,以絕後患。」

李淵瞪了李元吉一眼,怒斥道,「四郎不得胡扯,二郎有平定天下之功,沒有過錯,以何理由殺他?」

李元吉強辯道,「當初平定洛陽之時,二兄就不願從洛陽回來,散金銀玉帛收買人心,阿爺的手敕還不如他的教令管用。如今他又急著去洛陽,這不是謀反是什麼?只要想殺他,還怕找不到理由?」

李淵不同意李元吉以謀反為由殺死李世民。

他對李建成、李元吉道,「阿爺不會再考慮讓二郎去洛陽,但是你二人也要顧及兄弟情誼,不能做出對二郎不利的事情。」

李淵將李建成、李世民安撫了一番,才讓他二人離去。

李建成、李元吉走後,李淵仔細想想李元吉的話,這更讓李淵憂心。

聽李元吉的話意,李建成與李元吉已經結成了一夥,他們和李世民已到了水火不容的情勢。

李淵已解不開這個結,不管將來誰繼承大統,必定要除去另一方,怎麼安排都無法讓雙方共存。

如果削去未繼承大統者的權勢,這個兒子就沒有了任何抵抗之力,他會死得更快,李淵覺得對不起這個兒子。

如果不削去未繼承大統者的權勢,他便有了以死相拼的資本,一旦兄弟之間刀兵相見,將會危及李唐的江山社稷。

以前,李淵曾經想過,繼續讓李建成當太子,然後找個理由將李世民治罪,奪去李世民的權勢和官職,讓李建成保李世民不死。

李淵將這個想法說給侍中陳叔達聽。

陳叔達提醒李淵,「秦王對天下有大功,不可廢黜。」

「而且,秦王性情剛烈,如果受到打壓,不勝憂憤,或有不測之疾,到時候陛下將悔之晚矣。」

陳叔達說得很隱諱,他所說的「不測之疾」,隱含著兩層涵意。

按字面意思來說,就是李世民有可能被氣死。

暗含的意思卻是,惹惱了李世民,李世民可能當即就會做出不利於李淵、李建成的事情。

李淵心想,李世民被氣死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兔子不急不咬人,惹惱了手握重兵的李世民,卻可能比兔子危險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