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冬天來的早,進入八月已是寒意刺骨,唐軍處於飢寒交迫之中。

全軍上下士氣低落,士卒都是滿腹怨氣。

八月中旬,突厥一萬騎兵到達幽州,在幽州城西紮營。

唐軍騎兵與突厥騎兵數量上相差很多,李世民所率騎兵三千,和幽州騎兵加在一起不到五千人。

唐軍士氣低落,再加上騎兵相差太多,將士心生畏怯,無人願意出城應戰。

臨出征之時,觀音婢曾一再叮囑不讓李世民輕身涉險,李世民當著觀音婢的面答應得很好。

但是一到戰場之上,他便把觀音婢的話當成了耳旁風,老毛病又犯了。

李世民對李元吉道,「賊虜兵臨城下,我等不可示怯,應當與他們一戰,提振一下士氣。四弟願意和我一起出城嗎?」

李元吉心中畏戰,對李世民道,「賊虜勢力強大,何必要輕易出戰?萬一失利,悔之不及。」

李世民也不強求李元吉跟著自己一起出戰,對他道,「四弟在此守城,我一人帶兵前往即可。」

李世民留李元吉守城,自己帶一百玄甲兵出城迎戰。

為了確保出城之人的戰鬥力,李世民讓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段志玄、丁記坎、丘行恭、長孫湛等幾位驍將一起跟自己出城。

另外還帶上一個張公謹,張公謹原來是王世充的屬下,此人有勇有謀,力大無比,是經尉遲敬德、李世勣引薦進入秦王府。

有這幾人相隨,李世民頓時感覺到膽氣大增。

李世民只所以敢帶一百玄甲兵出城應戰,其實他已經過深思熟慮,並非是貿然出戰。

他早就知道,大可汗頡利與小可汗突利兩人不和。

小可汗突利的父親始畢可汗死後,大可汗頡利奪取了汗位。

小可汗突利早就有奪回汗位的想法,他曾經私下與李世民進行聯絡,想讓李世民幫他奪回汗位。

所以說,突厥軍隊看著聲勢很大,卻不是一條心,李世民倒是想借著他們之間的嫌隙,挑撥一下大可汗頡利和小可汗突利之間的關係。

李世民帶著一百玄甲兵來到突厥陣前,向頡利大可汗高聲喊道,「中國與可汗有和親之約,如今為何負約,深入我國疆土?」

「我乃是秦王,可汗如果武藝高強,就與我單打獨鬥;如果想混戰,我就用這一百騎兵就可抵擋。」

頡利大可汗不知李世民的底細,笑而不應。

李世民率玄甲兵繼續向突厥陣前靠近,他向突利小可汗喊話,「你與本王有盟約,準備在遇到危急之時讓本王幫你,如今卻引兵來攻打本王,你我之間還要盟約何用?」

突利小可汗聽見就當沒聽見,也不和李世民答話。

李世民繼續向突厥陣前靠近。

頡利大可汗見李世民帶一百人就敢前來迎戰,而且聽說他與突利小可汗有盟約,心中不禁疑雲大升,他懷疑李世民與突利小可汗之間有陰謀。

於是頡利大可汗對李世民道,「秦王不用再向前靠近,我等這次前來,並無它意,只是為了重申盟約罷了。」

然後,頡利大可汗命突厥軍隊後撤,李世民也帶一百玄甲兵回到城中。